(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上海12月20日电 (谢梦圆)“广义来讲,建筑碳排放量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和运输阶段,主要涉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一个是建造和拆除阶段;另外就是运行阶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一期总设计师陈易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设计师的工作贯穿以上三个环节,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肩负起责任,通过设计尽可能减少建设行为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与低碳建筑类似,陈易认为在目前的权威定义外,可以简单理解为:上述建筑都是追求对自然健康和对人体健康的建筑,“对自然健康就意味着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对人体健康主要涉及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重安全和健康。”
高强度混凝土、钢材、木材等都是值得考虑使用的材料,在他看来,选用对环境和人体有利的材料是设计师的责任,“如果我们选用内含能量比较低的或者可再利用的、生命周期较长的材料,就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另外,在建造过程中使用装配化方式也是减碳路径之一,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可看出使用装配化方式已是大势所趋,“这些构件在工厂里已经生产好了,在现场就可以采取拼装的方式,这有助于减少能耗,加快施工进度,减轻劳动强度。”
至于碳排放量最大的建筑运行阶段,设计有“文章”可做吗?陈易认为该阶段可供设计师发挥的空间也不小。对于建筑单体而言,低碳设计主要涉及被动式设计和主动式设计两方面的策略。目前国际公认的原则是:在充分使用被动式设计手段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式设计的方法,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易认为,与主动式设计相比,被动式设计与设计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传统的被动设计主要依靠设计师的经验,定性成分较多。如今,很多被动式设计的效果可以在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定性走向量化,从而发挥更精确、更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被动式设计方法,从减碳和固碳两方面出发,可总结为自然通风、日照采光、保温隔热、遮挡阳光、建筑绿化五个方面,然后结合建筑物周边环境、建筑体形、建筑空间、建筑围护结构、建筑细部进行细化研究。我觉得对于设计师来讲,要推敲出一些经济有效的方法,尽量减少对能源的使用。”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进一步注重设计师的作用。一般认为,中国建筑师在利用被动式设计节能方面有较好的意识和传统,这得益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建筑师培养过程中历来对“实用、经济”要求的强调,“另外也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进行绿色设计教育,因为低碳设计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设计人员普遍感到知识储备不足。”
想要实现绿色建筑设计转型,“思维转变”是他心中的首要举措,“其实不仅是设计师,对于业主、使用者也要进行宣传。这个宣传可能更多需要依靠整个社会营造一种推崇绿色设计的氛围,使业主、使用方、设计方、管理方,包括施工方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一起采取措施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提升“降碳”意识,也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者采用效果更好的保温材料,还是涉及经济投入的。这个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尽管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判断也许是合算的,但对于很多建造者来说,他就在乎这个一次性投入,因为全生命周期中的收益往往与他无关。”
然而难以忽略的是,即便有了低碳节能意识,设计师在实践中仍会遭遇障碍。设计资料的缺乏和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复杂等因素都不利于展开绿色设计,陈易指出,尽管在理论上学者们都承认应该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计算建筑物的碳排放量,但由于计算工作繁复,加之有时难以界定边界条件和缺少完整的资料库,导致精确的计算相当困难,有时只能计算建筑物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相比将低碳概念运用在建筑设计层面,运用在室内设计层面更加困难。目前在室内设计中更缺少明确的界定和边界条件,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他提醒,降碳减排需要各专业共同发力,“制定标准肯定需要权威的、不同专业机构进行研究,需要不同行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比如:材料的碳排放量,需要建筑材料专业机构的研究;空调设备的碳排放量,需要制造厂商的研究……对设计师来讲,可能更多的是应用,建筑师需要在充分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要求,采取最优的整合措施,获得整体最有利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设计师的职业责任。”(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