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牡蛎延伸长链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秋的滨海城市山东乳山市,海阳所镇牡蛎欢乐城里游人如织,创意感十足的牡蛎雕塑、展品丰富的牡蛎博物馆引得外地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乳山是世界顶级牡蛎产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牡蛎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目前,乳山牡蛎养殖海域面积60万亩,养殖产量50万吨,养殖产值50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
依托当地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乳山积极探索“牡蛎+旅游”“牡蛎+养生”等新路径,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乳山在拥有“江北牡蛎第一镇”之称的海阳所镇建设了以牡蛎产业为核心的牡蛎小镇,构建了国内首个以“牡蛎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园区牡蛎欢乐城。同时,当地还对海岸线沿岸码头设施和餐饮景点进行提档升级,建设集休闲旅游、海上垂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园区,促进牡蛎产业向纵深发展。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底色。为统筹牡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乳山坚持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海岸带修复工作,分步实施大乳山景区岸滩整治修复项目、潮汐湖至福如东海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等四期重点工程,修建生态景观护岸,恢复滨海湿地和沿海防护林,将最美海岸线还给市民游客。
“新鲜的乳山牡蛎加一点柠檬汁,配上清爽的干白葡萄酒,更可以激发牡蛎鲜美甘甜的味道。”在乳山的“霞多蛎品鉴体验馆”里,特产“跨界”合作在舌尖上碰撞出绝妙体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近年来,乳山推出“霞多蛎”文旅产品,将具有当地特色的牡蛎和葡萄酒文化融合,提升乳山特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地处“葡萄酒黄金纬度线”的自然优势,充分发挥台依湖集团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按照“葡萄酒+”的融合发展模式,以酒庄酒酿造为核心,以文旅产业为延伸,打造集生态农业、现代工业、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康养服务于一体的台依湖酒庄酒产业小镇。
“我们流转了附近村子1万亩土地用于酿酒葡萄种植,建设了8座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年产葡萄酒达到2000吨。”台依湖集团负责人李晓璐介绍,园区采用国内领先的葡萄园标准化、生态化管理、生产模式,保障了葡萄酒的品质。“我们将深耕葡萄全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体系,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李晓璐说。
为推动牡蛎产业集约化发展,乳山投资打造了集养殖、初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海阳所镇南泓北村、南黄镇西浪暖村2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全市牡蛎养殖户集中统一安置,实现牡蛎冲洗、加工、出售一体化运营,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同时,乳山以牡蛎产业为主攻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牡蛎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生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的现代牡蛎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延伸牡蛎产业链,乳山市引进了灯塔水母、丰贝佳等牡蛎产业龙头企业落户“牡蛎小镇”,积极对接牡蛎行业专家学者,推动牡蛎育苗、养殖、加工技术迭代升级。同时,乳山市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山东省地方标准,大力实施养殖、加工和防伪溯源等全环节标准化建设,建设了全国首个牡蛎防伪溯源体系,让牡蛎品质有保证,实现“身价”倍增。
“全镇400余家养殖、销售主体均已建成使用乳山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每件产品都设定了唯一的防伪标签,方便消费者鉴别真伪,获取养殖信息,牡蛎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2元到3元提高至每斤10元到20元。”海阳所镇政府副镇长崔建新说。
如今,牡蛎对于乳山而言已不是一道普通的食材,在“牡蛎+”全链条发展思路引领下,当地已初步形成集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包装辅料、文化旅游七大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带动了2万余名从业者实现增收致富。
关键词: 地理标志产品 延伸产业链 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