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递:天凉了,公共场所空调别“冻人”

首页 > 热闻 > > 正文

日期:2022-09-06 08:37:47    来源:北京日报    

多家公共场所室温低于26摄氏度被通报

天凉了,公共场所空调别“冻人”

本报记者 曹政


(资料图片)

一场秋雨一场寒,但一些公共场所的室内温度依然有点“冻人”。昨天,针对前期媒体报道和第三方调查情况,市发改委对部分公共场所室温控制调查初步情况进行了通报,多处公共场所室内温度冷热不均,出现低于26摄氏度的要求,节能效果不佳。

本市将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公共建筑的能效水平。同时,后期也将加大监管力度,对规定执行情况组织专项监察并严格执法。

多个公共场所仍低于26℃

今年夏季受高温影响,本市用电最大负荷再创新高,达到2564万千瓦。如今已经入秋,一些公共场所的室内温度依然低于26摄氏度,违反了本市相关规定。

前不久,市发改委组织第三方机构,按照《公共建筑室内温度节能监测标准》中移动快速检测方法,对部分公共场所室温控制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西单更新广场,测试时间19时40分到20时10分,室内温度23.9摄氏度;王府中环商场,测试时间18时40分到19时10分,室内温度23.4摄氏度;地铁1号线强冷车厢,测试时间12时20分到12时40分,车厢内温度25.5摄氏度;东方广场写字楼,测试时间13时10分到13时30分,室内温度24.2摄氏度;王府井百货,测试时间13时15分到14时05分,室内温度24.7摄氏度;北京APM,测试时间14时14分到14时26分,室内温度25.8摄氏度;西单商场,测试时间13时30分到14时,室内温度23.6摄氏度;SKP购物中心,测试时间12时52分到13时30分,室内温度24.4摄氏度。

多种原因造成室温“冻人”

昨天,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局等部门也与包括上述公共场所在内的12家单位进行座谈,室温“冻人”的单位也给出了相应解释。

“我们是玻璃幕墙,大中庭在太阳好的时候就成了玻璃房。”王府中环相关负责人解释。有同样问题的还有北京APM,“我们中午测过一次,中庭曾经出现过50多摄氏度,有商家投诉,所以我们贴了隔热膜。”

这些单位给出的解释大多与建筑设计本身有关,导致某些区域温度过高,为了降温就不得不调低温度、调大风量。这些区域降了温,其它区域却让顾客感到“寒气”逼人。

此外,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单位则因为建设年头早、设备陈旧;住邦2000写字楼虽然装有热计量表,但未实施“多用多花钱”的计量收费,温度的控制权在用户,空调冷气费用则摊在物业费中,节能效果不佳;地铁1号线曾打算安装变频空调,但受制于隧道空间有限,难度相对较大。

记者也注意到,西单更新广场的操作习惯是每10天左右调整一次温度,灵活性较差,没有及时跟上天气变化;一些地铁车站、车厢也对外部天气变化感知不及时,导致下雨天车厢内依然凉风嗖嗖。

鼓励企业用足政策加快改造

“虽然一些单位正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努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但也存在建筑设计缺陷影响节能效果、空调控制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运行策略调整周期偏长等问题,在外界气温发生较大变化时,未能及时调整优化空调系统运行,影响室温控制效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大型公共建筑内部温度分布不均衡的现象突出、商户和顾客对温度存在差异性需求“众口难调”、温湿度共同作用下“体感温度”难以评测等问题交织,也使公共场所节能管理问题更加复杂。

据介绍,本市将持续开展节能改造,鼓励企业用好用足支持政策。目前,市商务局、市住建委、市发改委针对公共建筑节能出台了多项节能改造补贴政策,很多区也设置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加大对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降耗新机制及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本市也将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市发改委和市住建委正在探索研究公共建筑能效评估机制,持续提升公共建筑的能效水平。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单位提出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标准问题,相关部门将综合考虑节能减碳和人员舒适度等因素,充分考虑温度、湿度等影响,进一步研究、细化标准。

搜索

复制

关键词: 测试时间 公共建筑 空调控制系统 空调系统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