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记者 马爱平
连日来,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快速发展,叠加高温热害,给秋粮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农业抗旱减灾形势异常严峻。
为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农业农村部连续派出10个专家组、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指导推进抗灾保丰收关键措施落实。
重庆市遇罕见连晴高温天气,专家建议注重高温对作物影响
“自6月28日以来,重庆市潼南区35℃及以上高温天气达41天,极限最高气温44.4℃,是继2006年百年大旱后,气温峰值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土壤墒情最重的连晴高温天气。截至目前,潼南区农作物受灾面积6.24万亩。”8月25日,中国农科院抗旱技术指导服务重庆科技小分队队长、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小分队所到之处高度重视抗旱保产工作,农业、气象、水利、科技部门科学研判当前旱情,及时调整完善预案,指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科学抗旱,指导农民做好补种改种和田间管理。水利部门找好灌溉用水,协调组织大中型抗旱机械设备,送到旱情严重的乡镇安装使用,应对旱情对水稻种植造成的影响。当地政府引导和动员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就近就地调度抗旱机具,一些乡镇甚至动用消防车和洒水车来运水灌溉,千方百计减少旱灾损失。地方财政局、应急局争取救灾资金,保障及时开展灾后生产活动。
“这次遇到的是高温和干旱并举的灾害,在积极找水灌溉解除旱情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高温对作物的影响。目前受灾的水稻基本都处于灌浆期,可以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增强水稻对高温的抗性,同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于受旱的果树,可以通过穴灌、设置遮阳布和遮阳网、根部铺设秸秆等方法,既减少蒸发蒸腾,又有一定的保水、存水作用。针对受灾地块,要合理安排补改种计划,提前组织好种子、肥料等物资,及时增种晚秋作物,尽可能让粮油、蔬菜经营主体通过秋冬季节挽回损失,确保灾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科技小分队专家建议。
浙江农作物受灾92.36万亩,专家建议科学制定用水计划
“6月21日至8月19日,浙江省平均高温日数42天,异常偏多,较常年同期多23天,出梅后全省高温少雨,导致浙江省旱情持续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截至8月19日,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全省农作物受灾92.36万亩、成灾27.92万亩、绝收5.09万亩,预估损失4.5亿元。”中国农科院抗旱技术指导服务浙江科技小分队队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国荣告诉记者。
面对旱情,浙江省各级累计派出服务组8347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抗旱救灾。台州市组建农业抗旱工作专班,投入农业抗旱救灾;天台县筹建北干渠支渠,开辟农业灌溉水源;桐庐县抢装农用电线,处理好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之间的关系,分时段科学合理配置水源。
“总体上看,浙江省农作物受灾重于畜牧水产业,粮食作物重于其他作物,新垦地块重于其他耕地。”科技小分队专家建议,在全面摸清水资源的前提下,掌握各县水利工程的蓄水情况,科学制定用水计划,抓好用水调度,协调好养鱼与抗旱的关系,利用蓄水较丰的山塘,放水抗旱;维护排灌设施,组织群众对灌排渠道进行清淤、清草、清障和补漏防渗等工作,保证水流畅通无阻,防止渗漏损失,并备足抽水设备,用于提灌抗旱;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应急及水利部门的协调联动,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准确分析研判气候和灾害发生趋势,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网络等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