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净产品连日“零新增” 银行理财终于喘口气了

首页 > 热闻 > > 正文

日期:2022-04-11 09:43:22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年初以来,国内股市、债市反复震荡。全面净值化后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回撤幅度可控且回撤产品有限,但还是在“破净潮”下面临着巨大的赎回考验。

赎回施压,叠加季末冲存款等试点操作,多家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较今年年初高点有所回落。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四家大行理财子公司的存续规模共计减少超万亿元。

进入4月,银行理财迎来短暂的喘息。证券时报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已经回落至两千只以下,且实现了多日“零新增”。另有国有大行理财人士透露,目前其所在理财公司的管理规模已经回升至3月份的高峰水平。

银行理财遇至暗3月

3月中旬,市场传出消息,两家头部理财公司遭遇巨额赎回。

彼时的市场形势颇为严峻。俄乌冲突升级,引发海外股市大幅下挫,能源与农产品价格暴涨;通胀上行叠加疫情反复,国内债市与股市双双受挫,年初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低点上行了近20个BP,A股则深度回调,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最大回撤均接近20%。

在此市道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占比大约在3%~6%区间,尚处可控范围,但也已经引发舆论一轮又一轮关注,传闻频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3月份的理财存续规模变动通常还有银行季末冲时点存款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不能将相关理财公司存续规模缩水的幅度等同于巨额赎回的幅度。

复盘可见,银行理财确实经历了艰难的3月,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得的可信数据也能一定程度上予以佐证。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四家大行理财公司的时点管理规模均较年初高峰时点出现下降,缩水规模上有3家均为两千多亿元,有1家则超过3500亿元。

从投资性质划分,被赎回的主力是占据存量产品绝对比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仅固收类产品,就有两家位于北京的大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减少约38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公司的混合类产品余额保持稳定,存续余额只是微降,其中一家理财公司的权益类产品则保持平稳,没有减少。

失血后迎来短暂喘息

对于正努力走出“至暗时刻”的银行理财来说,拐点或许所言尚早,但一个好的消息是——银行理财在过去一个月的节节败退后,迎来了久违的短暂喘息。

Wind数据可以直观佐证。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数量从一路向上到小幅回调。3月1~27日,浮亏数量一路上扬,每日新增“破净”数十至几百只,3月11日“破净”数量正式突破两千只,达到2117只。3月21日,“破净”的理财产品增至2245只,占比8.13%,为今年以来的小高峰。3月28日,直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破净”产品数量退回两千只水平线下,为1914只。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下探后短暂企稳。拉长观察区间,自3月28日银行理财破净“数量”首次下探后,清明节后连续三个交易日稳定在1897只,单日未见新增。

最后,逾8%的“破净”数量占比在持续半个多月后,目前终于下降至6.71%。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已短暂企稳,但未知的是离真正大面积走出“破净”阵痛,尚不知道需要多久。

“破净潮”之下,作为护盘的“自购潮”如约而至。自3月23日光大理财打响“自购第一枪”后, 目前已有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合计不超过28.5亿元自购旗下理财产品。其中,兴银理财将以自有资金约10亿元投资于旗下多系列产品,创出目前自购的最高纪录;而招银理财在公司自有资金的基础上,还引入了骨干员工增持的方式彰显信心。招银理财称,截至3月25日,公司高级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自持公司理财产品的合计金额已超过其去年薪酬的合计金额。

有行业人士呼吁,希望投资人能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好产品”。“我认为不仅仅要看绝对收益,还需要看控制回撤的能力。产品净值下跌时,如果净值回撤远低于同期市场回撤;或是在净值上涨时,跑赢同类资产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它就是较为优秀的产品。”一名大行理财公司的投资部门负责人直言。

在市场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如何让一只产品能够比较稳健地控制回撤?他坦言,这是其团队一直在修炼的课题。目前,该团队的做法大概分为三点:一是运用杠杆,增厚收益;二是调整投资组合,增加交易性收入;三是把销售费和投资管理费降低一些。

关键词: 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 理财公司

下一篇:“扩中”既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
上一篇:上海社区“团长”与志愿者自述:既出体力,又疯狂输出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