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月12日电 (记者 郑莹莹)“‘加速键’很重要,‘安全带’也很重要。”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1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如此概括数据发展的两大关键。
《上海市数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迈入数据驱动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驶向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
吴清指出,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城市,要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条必由之路。制定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就是要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他指出,《条例》的出台,一方面将为上海全面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按下“加速器”。《条例》的总体定位是一部促进法。
一是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将注重保护市场主体在数据处理活动中形成的财产权益,鼓励有关数据创新活动;同时,支持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把数字化转型融入产业功能布局,推动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对数据进行立法,就是要优化完善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来发挥效率倍增的作用。《条例》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公共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这对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揭牌成立,国际数据港建设也在加快推进。这作为上海数据要素市场的两大重要载体,将加快推动上海成为国内数据要素资源集聚地和全球数据汇聚流转枢纽。
三是赋能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将促进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服务业、政府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加快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实现高效能治理,助力上海在数字时代跑出“加速度”。
另一方面,《条例》将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系好“安全带”。《条例》主要体现三个原则:
一是权责清晰。强调保护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建立一整套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二是规范利用。《条例》围绕市民群众切身利益,鲜明地对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些负外部性行为进行了规范,比如说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过度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滥用大数据杀熟等。相信有关举措落实后,将有效保障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三是公平普惠。《条例》考虑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要求专门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公平、普惠。
在公共数据方面,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介绍,上海公共数据的绝大多数处理活动,包括归集、整合、共享、开放、开发利用等,都紧紧依托政务云、政务外网,“我们可以把政务云、政务外网做个简单的比喻,实际上它们就是数据处理活动的‘生产车间’和‘高速公路’。”
他表示,政务云和政务外网已成为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大基座”。近两年,上海致力于打造基于“1+16”总体架构的“超级计算一朵云”“互联互通一张网”。目前,上海全市4600多个业务系统“一云承载”,超过1.3万个节点“一网贯通”,可以说,除了涉密业务,上海超过九成的政务业务都“跑”在这朵“云”、这张“网”上。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深度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成为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介绍,上海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具体表现为:一是数据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上海全市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数据流通活跃度全国领先,累计向社会开放政务数据资源近6000项,普惠金融等应用成果显著;流通交易规模全国领先,交易规则和机制持续创新。三是数据价值转化能力全国领先,自2021年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上海把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数据要素全方位赋能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以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