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9日电 (记者 许婧)欧美同学会第二届中美经贸论坛29日在上海举行。交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珺在演讲中指出,疫情背景下中美关系依然在迷雾中寻找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回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进程,需要再思考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的关键起因,厘清强制技术转让、政府干预等概念。
“中美之间不应存在不可弥合的矛盾。”刘珺分析,目前形成的贸易格局完全是全球产业分工的正常结果。过去很长时间里,在既定分工下,中国为了所谓的贸易顺差付出了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当期消费延迟的代价。技术转让与否更多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市场的需求虹吸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砝码。
谈及政府干预,刘珺说,纯粹的市场经济从绝对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今年以来拜登政府积极推动重建更美好未来的计划,出台两万亿美元基建计划,这都说明美国本身也在有意识地运用宏观调控政策以应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和失灵。同样,中国的产业政策完全是协调政府与市场运行机制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具包而已。
刘珺认为,在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下,中美脱钩论无法成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也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任何一项新技术缺少中国的足够参与和有效吸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财富效应,科技螺旋上升将无法实现,最终损害的必然是技术领先企业,而这些技术的领先企业大多数都在美国。
同时,传统安全概念并不应再成为构建大国关系的桎梏。对于大国来说国际秩序的安全稳定才是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其中,国与国的合作不可或缺。
刘珺强调,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美2019年的排放量占全球约44%,合作是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好选择,既符合全球共同利益,更是双方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望未来,刘珺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中美双方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特别是在能源应对气变、绿色金融等领域,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
刘珺说,中美双方应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围绕温室气体排放、脱碳和绿色技术研发、高碳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危机。
此外,加强绿色金融合作,绿色金融与数字化并辔而行,共同构成绿色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双方金融业应携手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可测量的标准体系,多层次的交易流通市场,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以及数字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刘珺说,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下,中美应携手共同转变,并且这个范式跃迁一定是绿色的,“因为绿色是可持续的,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