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谢艺观)“服务员,点餐!”“桌角有二维码,可直接扫码点餐。”如今,我们到餐厅吃饭,手机扫码已成为很多地方的必备项目。
但是,“微信小程序里拉下来,都是点餐过的各大商家;公众号里充斥着关注商家的推送”成为不少网友饱腹后的“烦恼”。
消费者在线下手机点餐。供图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近日就将“扫码点餐”又一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张颖在微博发文,“特别特别讨厌扫码点菜,一般碰到我就直接要求服务员记录点菜,做不到或者拒绝者,我就老老实实滚蛋换餐厅,没有一丝纠结。国内用户对隐私的不敏感我不吃惊,但又很吃惊。”
25日,中消协也表示,近期收到消费者反映,到餐厅用餐时,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一些餐厅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只能扫码才能获取,知晓菜品价格。
在中消协看来,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若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另外,“仅提供‘扫码点餐’这种做法还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中消协指出。
中消协还表示,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直接关联,餐厅应当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决定是否用餐。不提供现场菜单,扫码关注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扫码点餐日益普及之时,“老年人不会扫码点餐”也成了热议的重点。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过程。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实现。他们对‘扫码’背后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支付安全问题的受害者。”中消协说。
“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中消协认为,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