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大星大军”入侵胶州湾,狂吃蛤蜊扇贝
渔民损失惨重 如何应对?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林治术表示,目前胶州湾出现的大量海星已经成为一种生物灾害。海洋主管部门也紧急出台措施,允许养殖户在养殖区域临时应急使用“地笼网”,加快海星清理速度。与此同时,各地客商和青岛市民也纷纷加入订购海星的队伍。(据央视新闻)
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使用自然的行为视为是“免费的”。
海星爆发危机只是又一次告诉我们——It"s wrong。
广褒的中国黄海,“派大星(海星)大军”正浩浩荡荡入侵青岛胶州湾。
据央视新闻、青岛早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青岛胶州湾近海海域近日出现大量海星,每条船每天能捕捞一两千斤甚至更多。因为数量大,渔民用筐人抬,将海星运到岸上,分装上车运往市场。
海星长得好看,却是一个“美丽杀手”。因海星以蛤蜊、扇贝等为食,养殖户损失严重。今年春节过后,就有渔民在近海区域发现了大量海星,而他们养在海里的蛤蜊,也遭遇了海星的袭击,损失惨重。“海星是一种杂食动物,什么东西都吃。一个海星一天能够吃掉10个蛤蜊,这个数量非常惊人。”不少海星群经过之处,蛤蜊被吃得只剩下壳。专家称,海星繁殖能力极强,成体后几乎无天敌,暂无防治方法。海星营养丰富,比较常见的吃法有:清蒸、煮食、蒸蛋、煲汤等。很多网友提出,可以吃光入侵海星,但这个办法靠谱吗?
为了探寻海星成灾的原因及可能的应对方法,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联合知乎问答社区,邀请优秀创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科学科普博主;动物、海洋、海洋生物等话题优秀回答者)为我们做出专业解答。
此次泛滥的海星是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被祸害的蛤蜊主要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这不是全球、全国,甚至青岛首次遭遇海星泛滥灾害,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目前阶段对海星泛滥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其爆发的机制也非常复杂且难以捉摸。一切提倡用“吃”来处理海星灾害的回答可以休矣。
这次的灾星—— 多棘海盘车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次泛滥的主角海星——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海星是棘皮动物门海星纲5个目共计1500多个物种的统称,属于钳棘目海盘车科的多棘海盘车则是西北太平洋近海最常见的海星物种。
在我国境内,多棘海盘车基本只分布在黄渤海水域,尤其是水较浅、水温也较凉爽的辽东半岛沿岸、渤海中部、黄渤海交界处的长岛附近水域,和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威渔场附近。由此可见,属于黄海范畴的青岛沿海原本就处在多棘海盘车的天然分布区域内,所以这次的海星灾害算不上生物入侵。
作为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成年多棘海盘车掠食十分凶猛,它特别喜欢对沿海滩涂上的硬骨头——有厚重壳保护的贝类下手。捕食时,多棘海盘车用自己的腕包裹住双壳贝的壳,然后用蛮力直接左右拉开,失去硬壳保护的贝类软体暴露在多棘海盘车腹部中心的口下,此刻的多棘海盘车会把自己的一个胃——贲门胃翻出来包裹住食物,局部消化后再把食物吞入,交给另一个胃——幽门胃慢慢处理,自己则一边把贲门胃收回去,一边寻觅下一个猎物。
由于消化率太低,多棘海盘车对食物的选择必须有所偏好,它更喜欢对那些体型适中(太小的贝类不足以填饱肚子、太大的则一般拥有更厚的壳),闭壳肌相对无力(闭壳肌是双壳贝类“抱紧”双壳的秘诀,闭壳肌的强劲与否直接决定了海星“硬拉开”贝壳的难易程度),或很少躲藏在较深的泥沙下(避免了海星挖掘贝类所耗费的时间)的贝类下手,所以,只有一个壳的鲍鱼、完全暴露在礁石上还不能逃跑躲避的牡蛎,以及这次故事的另一个主角菲律宾蛤仔都经常成为它的“胃下鬼”。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在辽宁和山东半岛少数地方,它以蚬子的名号存在;在山东半岛其他地区,蛤蜊是它的专用名;继续向南走,人们称它花蛤或花甲。
最近几年,菲律宾蛤仔以年产300万吨、占全国海产养殖总量15%的庞大规模一直雄踞我国海水养殖产量最高的物种榜首。尤其是在辽宁、山东两省,不管是从生产还是消费层面,菲律宾蛤仔都是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存在。
在本次海星入侵事件的事发地青岛,菲律宾蛤仔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贝类,大批青岛籍明星的推广让许多异乡人都学会了一句青岛话——“喝(念作‘哈’)啤酒吃蛤蜊(念作‘嘎啦’)”,吹着海风畅饮啤酒吃菲律宾蛤仔是青岛人最本味的风情。根据前几年的统计,青岛市民每天吃掉的菲律宾蛤仔至少有50吨。菲律宾蛤仔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量足、美味又烹调省事。尤为重要的是,沿海居民旺盛需求带来的庞大养殖规模让它随处都能找到。
有资料显示,2007年3月底,青岛菲律宾蛤仔的主产区红岛爆发多棘海盘车灾害,到四月中旬,红岛养殖区的菲律宾蛤仔受害面积达到60%,部分养殖区蛤仔死亡率甚至达到80%,一条60马力的渔船一天能捞出一吨多棘海盘车,整个养殖季青岛产量损失十余万吨。就在一年前的2006年7月,青岛的崂山、黄岛和胶南等地就已经遭受过一轮由多棘海盘车、海燕海星共同组成的“海星入侵”,比2007年那次还惨烈的是,这些区域的养殖品一般是更名贵的鲍鱼和刺参,受灾最严重的黄岛街道后湾,10户鲍鱼养殖户的损失就已经超过千万元。
在多棘海盘车的原始栖息地之外,由它导致的生态入侵灾害也已经形成,1999年,塔斯马尼亚渔民从海底捞到了这种从未见过的海星,此后,多棘海盘车不仅持续危害当地贝类养殖业,还持续沿着澳大利亚沿岸北上,当地一种濒危鱼类粗体澳洲躄鱼的急剧减少也很可能和多棘海盘车有关,这种鱼产在藻丛里的卵团被海星大肆掠食。合理的推测是,多棘海盘车的幼体是跟随着货轮的压舱水来到这片新天地的。
多棘海盘车灾害是如何爆发的?
按照老渔民的描述,海星一直有,但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海星泛滥,这不得不让人联系到近几十年来近海生态环境的迅速变化——海星并非没有天敌,大量鱼类、底栖大型螺类都可以有效压制海星种群规模,但随着近海捕捞的蓬勃开展,拥有更高经济价值的掠食性海洋鱼类资源率先枯竭,无意中给海星泛滥的规模提升了天花板。
另一种观点认为,海星的泛滥和近海滩涂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密切相关,滩涂贝类养殖让海星的幼体更容易找寻到食物,也极大地推动了某片海域对海星种群的承载量,事实也证明,即便是在2006、2007年青岛海星灾害爆发季,海星的爆发也只局限在养殖区域附近,附近其他海域的海星种群规模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大规模贝类养殖给海星泛滥降低了爆发门槛。
有没有办法去根治或减少海星泛滥的灾害?
吃,可行吗?
这个已经被无数实例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针对有网友提出“让吃货来消灭海星”,专家提醒,人们平时吃的海星其实是它的生殖腺,含有轻微毒性。有人吃后嘴里会有酥麻的感觉,建议少吃。身体虚弱有病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也有人提到了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同样的例子还有牛蛙,小龙虾和牛蛙都很受街头餐饮欢迎,国内有许多养殖户通过养它们发家致富,但这一点也没妨碍它们继续在中国的野生水体里成为生物入侵物种,你也不可能把它们都捉干净、吃干净。
然后我们再讨论下如何减小和遏制海星爆发危害的问题。由于受到海星爆发灾害的影响最早,日本和美国在防治海星爆发领域走得也最远,但实事求是地说,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常用方法就是用石灰浸泡养殖贝类用的绳子,或者泼洒石灰进行灭杀。
捞,能捞光吗?
我们国内主要是以捞为主,但一般都是等到灾情爆发之后才急忙下手,且成本巨大。比如这次青岛的多棘海盘车灾害爆发之后,养殖户积极开展自救,捞海星的渔船越来越多,但总是捞不完。捞上岸的海星目前还能卖出去,大个体的售价还能达到4元/斤,不过捕捞的成本都已经达到3元/斤,而且随着捞出来的海星越来越多,收购价肯定还要进一步下滑,亏本是必然的结局,更不用提用捞海星赚得到的钱贴补贝类的损失了。
根源: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海星的高繁殖率也好,大胃口也罢,其实原本都并不会酿成大祸,它原本被自然平衡层层钳制,只是海洋底栖生态链中并不独特的一环罢了。海星爆发的根源还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是许多生态危机层层累加下最后爆发的结果。如果不从根源解决这种大环境的恶化,即便海星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其他的潜在隐患也总会爆发。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综合央视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