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3月3日电 (记者 许婧)全面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已被提升到官方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相关各方近期多次提到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姿态,将加快形成携手共建的生动局面。
虹桥地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侧,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络中心和经济地理中心。依托区位和功能优势,虹桥地区从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为现代化虹桥商务区,继而以世界最大的单体会展建筑国家会展中心为载体,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动虹桥商务区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枢纽。
根据近日中国国务院批复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
上海常务副市长陈寅3日称,在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努力成为一个重要平台,即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一个关键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枢纽链接。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长三角,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上海虹桥商务区这个‘一核’的打造至关重要,需要能量集聚和能级提高,需要产生裂变和影响全局。”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表示,“枢纽”功能指的是承上启下、集聚扩散、内外互动,枢纽的建设需要功能培育,也需要传导机制。对“两带”,既需要合力培育枢纽功能,也要拓展、传导开放效应。
杨建文分析,虹桥商务区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国际贸易的引领带动作用,既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则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视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载体。孙斌栋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已是全球货物流、商务流、人流等的交汇点和中转站,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的战略通道,将是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里程碑。
在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看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既不是自贸试验区,也不是示范区,而是集合了双向开放功能的枢纽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对外开放引领对内开放的开放枢纽,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举措。
其实,从空间上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再局限于上海一个城市,而是包括了苏州和嘉兴的8个地区。中国国务院在批复中也明确,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总体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认为,长三角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集聚效应是虹桥商务区的核心优势所在。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需要世界级城市群来支撑。外循环和内循环的重点是协同,对外协同开放,对内加强要素流动和辐射,其中虹桥商务区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夏骥建议,对照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的目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要念好“三字经”,即提功能、扩开放、强联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仅仅依靠虹桥商务区或者上海市是难以建成的,必须依托长三角的各方力量,更加积极主动加强联动。”
张学良指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需率先突破,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新“四高”目标迈进。
杨建文亦认为,“一核两带”若能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更能够拉长板、补短板,全力打造长三角高水平协同开放新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