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22日刊载题为《“下半年的大规模复苏”:拜登、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文章,作者系克里斯·贾尔斯,文章称,最近出现许多认为经济将恢复得更好的乐观情绪,经济学家反思,这种对全球经济的乐观设想或许出了问题。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一周,中国公布了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20年避免了收缩。而新一届美国政府则承诺将“采取重大行动”,推动经济增长。甚至在仍痛苦地处于第二波新冠疫情之中的欧洲,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也表示,一旦新冠疫苗在整个欧洲广泛接种,欧洲也可以期待“出现人们所需要的复苏”。
摩根士丹利银行首席经济顾问礼萨·穆加达姆说,尽管对于2021年经济反弹的规模和地点存在不同看法,但“世界各地的增长将强于人们的预期,因为下半年将出现大规模复苏”。
高涨的乐观情绪基于全球卫生、政治和经济政策这3个基础。这3个基础似乎都比几个月前更稳定、更稳固。
经济表现最重要的基础是新冠疫情的成功应对。疫苗对付新冠病毒的效力以及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推出,缓解了人们的担忧情绪。
在经济政策方面,世界已转向一种新的传统观念,即维持前所未有的2020年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直到各经济体巩固了复苏、降低了失业率并消除了通缩威胁。被提名出任美国财长的珍妮特·耶伦说:“鉴于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我们能做的最明智的事情就是采取重大行动。”
拜登提出了1.9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本网注)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以便在新冠疫情期间支撑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并推动卫生和疫苗接种工作。
欧盟也在效仿类似做法:7500亿欧元(1欧元约合7.9元人民币——本网注)规模的欧盟复苏基金旨在打造一个新的经济,而非仅仅支撑苦苦挣扎的行业。中国已经采取了类似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以确保经济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增长的势头。
为了防止通胀大幅跌破目标,竭力维持足够经济活动的各国央行实行了或明或暗的政策,将借款成本保持在最低点,直至复苏阶段。一些央行(例如美联储)承诺,即使通胀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升至2%的目标位以上,它们也将保持宽松的政策立场。
一旦卫生危机得到更好控制,全球经济的限制因素开始解除,金融市场的预期就会倾向于出现有力的通货再膨胀,并且比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通货再膨胀更强劲、更持久。美国金融市场现在押注未来5年内平均通胀率高于2%。
鉴于如此多认为世界将恢复得更好的乐观情绪,经济学家也在反思,这种对全球经济的乐观设想或许出了问题。
在卫生方面,乐观的展望假定新冠疫苗的推出将加快进行,疫苗将确保社会获得对付新冠病毒的有效群体免疫力,并确保对新冠病毒的新变种依然有效。这些设想每一个都可能过于乐观,依赖于各种假设,以为疫苗是一种“免罪”卡。
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和沃里克大学流行病学家组成的一个联合小组本周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分析,他们警告说,疫苗接种“不是万灵药”,迅速放松限制有可能在未接种人群中引发新的“大规模感染”。
还有新的政治威胁即将出现,这表明关于出现有力的全球通货再膨胀的假设可能为时过早。在美国,自选举失利以来,共和党内一些人重新燃起了对财政保守主义的渴望,这可能会使美国新总统拜登的刺激计划受挫。
其他地方的国内政治稳定也面临新考验。在意大利,该国总理朱塞佩·孔特的政府本周通过了信任投票。在德国,许多人希望恢复正统的财政政策和迅速回归在整个欧洲大陆减少赤字的做法。
但正是在经济学领域,目前的乐观程度似乎与新冠疫情危机的现实最为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