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银行只做一件事 为余量食物“牵线搭桥”
上海市江浦街道居民在食物自动领取机器前领取食物江浦街道供图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眼下,全社会都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0月9日,福建省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揭牌,肯德基将余量食物放在餐厅门口设置的“食物银行自取站”,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市民,践行勤俭节约风尚。不要以为这在中国是个新鲜事儿,其实上海市早些年已经有了食物银行。2014年起,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就开始摸索食物银行落地中国的模式,并于2015年,在浦东塘桥落地了中国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
食物银行是这样营业的
所谓食物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存储食物、支取食物的地方,银行的存储方是食品机构,支取方是生活困难群众。食物银行将食物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临近保质期食物(以下简称临期食物),又称余量食物分给有需要的人,从而避免了粮食浪费。
早上8点半左右,一辆搭载着大葱、青椒、冬枣、茄子等蔬果的货车,从上海虹关路的奥乐奇超市,行驶到位于周家嘴路的江浦路街道家庭支持中心,这里有食物银行的分点。
位于周家嘴路2309号的江浦路街道食物银行,于2018年4月正式运营,依托绿洲食物银行品牌支持,截止到今年8月底已先后接收环球超市、通用磨坊等六家爱心企业捐赠的临近保质期食物18587件,向8795人次发放食物。最近辖区企业盒马鲜生宝地店和奥乐奇两家公司也提供了每天蔬菜水果的定向捐赠,使食物银行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也一下子让这家食物银行的人气旺了起来。
记者见到,一上午住在江浦路街道的20多位低保户已经陆续取走了自己想要的蔬菜。江浦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了下午四点半,如果这里的食物还有余量,工作人员就会将其交给街道附近的环卫所,那里每天有将近50个工人可以领取到食物福利。也就是说,这里的食物银行每天可以发放100多份食物。
舶来品曾在中国水土不服
在现实生活中,食物生产企业、餐饮店、超市都会出现食物过剩的情况,以超市为例,由于超市有固定的销售期限,因此在销售期限到达时食物就必须下架销毁。
“有些食物最佳赏味期过了,只是口感变差,但还是安全的,这些都是临期食物。”食物银行项目负责人、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郑英女说。况且蔬果其实是没有保质期限的,所以很多下架的蔬果都还很新鲜。与其白白扔掉浪费,捐赠给困难人士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一头是商家原本要处理的食物,一头能满足部分社区居民的需求,食物银行的运营逻辑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一座桥梁,在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起到了协调和平衡作用,从而大幅降低全社会食物浪费的数量。”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李冰说。
其实食物银行是个舶来品。有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银行诞生于1967年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名叫圣玛丽食品银行联盟。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多余的食物收集起来,再分发给有需要的人。此后,食物银行在美国、欧洲、日本都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捐赠文化,而且受捐赠的人也不会觉得丢脸。而在国内,食物银行最初出现时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比如,一些真正生活有困难的人觉得吃嗟来之食等同于乞讨,拉不下面子领取食物银行里的食物,而有些爱贪小便宜的人又会哄抢乱拿食物,导致食物银行不能将食物真正分发给有需要的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此外,食物的捐赠机构也有顾虑。一开始食物生产企业、超市等听到食物银行能够解决食物浪费,都觉得很好,但是考虑到捐赠的食物在安全方面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些机构担心拿临期的食物去做公益“名声不好”,于是“好事做到底”,拿新鲜的食物捐赠。这明显与食物银行的初衷不符。
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帮扶
那么,经历了多年探索,新的食物银行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食物银行里的食物大多会经历多道把关,包括超市、生产厂家等捐赠单位自己的食物检测,作为“第三方”的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检查,以及敬老院、社区等接收方人员的再次检验,一旦发现食物包装有破损或是没有生产日期等情况,都会马上弃用。
“越是受到关注,越要把好食物质量关,如今我们已经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起了庞大的食物信息数据库,确保每一份进入循环利用网络的食物都是安全可靠的,这是食物银行最重要的生命线。”李冰说。
通过与社区、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合作,绿洲食物银行募集了许多余量食物。他们委托社区以及各类慈善组织,发放给有需求的不同困难群体。由于街道基层组织比较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由社区专人负责联系具体有困难的群众,这样能够实现精准帮扶。负责江浦路街道食物银行运营的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王秋月告诉记者,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会派专人集中负责街道独立的个案,与街道社区的困难群众建立关系,多方位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
为了规范管理,上海食物银行还安装了食物自动领取机器。扫描身份证后,按下所需食物的相应按钮,食物就会自动掉出来。操作模式和自动贩卖机一样,但一张有效身份证一天只能领取一次。其后台还有一套系统能够动态分析群众领取情况,特别是重点困难服务对象的领取情况。王秋月说,这样既方便了管理,又能避免重复领取,让食物抵达真正有需要的人。
2018年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加入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该组织在全球有会员国(地区)33个。加入该网络以后,全球各地的企业都可以给食物银行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自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发起食物银行项目以来,上海食物银行共避免食物浪费近700万吨,累计价值3000多万元,援助76万人次,受助机构248家,与食物银行签订捐赠协议的企业已有202家,遍布全国各地。
相关链接
这些国家的食物银行在行动
这场与食物浪费的斗争,全世界都参与其中。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食物银行。
特殊回收网点进驻商场
2012年,新加坡食物银行注册成立。2019年,新加坡食物银行将网点搬进了商场。在市区多个商圈的中心商场内,人们可以看到由4个白色回收箱组成的回收点。回收箱上有捐赠指导牌,引导人们将多余的食物放到这里。4个白色回收箱上贴有图文标注,告诉人们应把何种食物投放入哪个箱子,同时提醒人们轻拿轻放,避免包装受损。
为捐赠商家节省开销
2000年前后,食物银行的概念在日本兴起。日本餐饮界以追求“工匠精神”而闻名。有资料显示,许多日本餐饮店铺为追求食材完美而丢弃大量食材“边角料”。而这些食物若是得到加工,仍然可以烹制出美味佳肴。在日本,商家处理剩余食材也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金钱,而与食物银行达成合作后,提供食品的商家不用再担心食品后续的处理问题,还节省了这部分开销。
受惠者还会反哺食物银行
加拿大首家食物银行成立于1981年。食物银行中的食物主要靠机构、商店或是个人捐赠。加拿大人认为,生活困难时接受社会援助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等将来生活改善后,还可以捐助社会、帮助别人。因此,不少接受过食物银行帮助的人会回过头成为捐赠者或是志愿者,反哺食物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