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9月12日电(记者 申冉)12日,南京邀请创新领域多学科专家学者,与江苏省、南京市相关部门官员,共同研判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历程,为南京“十四五”聚焦“七个创新”、做好“双循环”发展文章建言献策。
在2018年的南京市两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首次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南京的唯一选择”,自此,连续三年,南京的新年“第一会”主题均定调“创新”。
随后的2019年,南京全市GDP超过1.4万亿元,正式跨入“万亿元俱乐部”;2020年上半年增长2.2%,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近两年来,南京就业参保大学生增加70多万人,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600多家。
“三年前,南京市委一直考虑‘5年、10年、20年以后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这些数字和成果,深刻印证了‘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在此次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研讨会上,张敬华坦言,“这个结论也让南京更加坚定了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坚守创新、越是困难增多越要依靠创新、越是竞争加剧越要善抓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张敬华向在座专家学者介绍,针对当下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南京将聚焦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创新、开放创新、赋能创新、制度创新等“七个创新”持续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但是,如何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在重大创新上尽快实现突破?如何做好‘双循环’下的创新文章?如何更好推进创新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如何完善创新顶层设计、推动科技创新走向全面创新?”张敬华接连提出四个方面的“问号”,希望各学科“大咖”多多建言献策。
对于市委书记摆出的课题,与会专家纷纷认为,这些关注点正切中了创新发展的要点。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认为,南京应发挥好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作用,做好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的融合,“不仅要在已知领域攻坚,还要在更大的未知领域探索,从‘看到造’到‘想到造’;不仅要利用好自身优势,还要会用善用别人的资源,做到‘为我所用’;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小水桶’,更要贡献长板打造长三角的‘大水桶’,做好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建议,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的要点是坚持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建设“三位一体”,“对于创新成效显著的南京来说,应从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名品宣传和品牌建设、提高科技金融覆盖能力、建立人才市场定价机制、加快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加强政策评估和完善政策举措等方面深入探索。”
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看来,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名校和名城互相成就,“南京大学要围绕南京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发展,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形成从创新到应用的完整闭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优势学科和推动成果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华为中国区副总裁曹泽军等十余位专家学者,也分别就校地合作、创新原动力、创新体系等方面在会上做了分享和探讨。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高度认可了南京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在江苏全省保持领先的地位。他希望,南京要有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勇气和抢占制高点的决心;进一步瞄准深层次矛盾,近期要深入研究、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的建设;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端同步发力;形成更有效的人才支持体系。
“把南京建设成为最鼓励创新、最包容创新、最适合创新的名城。”王秦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