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2022年市场行情一波三折,公募基金清盘速度在加快。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口径,今年共有216只基金清盘,超过了2019年、2020年的全年数量(133只、174只)。其中,2022年以来清盘的股票型基金高达51只,创下历年之最。此外,目前还有1000多只徘徊于清盘边缘的“迷你基金”,在全市场逾万只基金中占比1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小公司产品居多
根据Wind数据,从有统计数据的2014年至今,基金清盘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18年。在当年的金融去杠杆熊市中,全年基金清盘数量达到430只,其次是2021年的254只。不过,即便是在2018年,股票型基金的清盘数量也只有31只,不仅低于2021年的39只和2020年的40只,甚至比2022年至今的51只少了20只。
具体看,年内清盘的51只股票型基金除被动指数产品外,还有多只主动股票基金,以中小基金公司的产品居多,包括长盛多因子策略优选、上投摩根优选多因子、泰达宏利业绩驱动等。此外,在20多只清盘的偏股混合基金中,还有百嘉聚利、融通研究优选、融通核心趋势、嘉合消费升级、银华远见、长盛同锦研究精选、长盛龙头双核驱动等产品。
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二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参照上述规定,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因徘徊于清盘边缘,一直被市场称为“迷你基金”。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18日,“迷你基金”数量为1043只,在全市场的10427只基金中占比10%。
业绩不达预期是主因
表面上看,基金清盘是基金行业优胜劣汰的常态表现,但如果深入现象背后,会看到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基民等多方主体博弈的喜忧众生相。
业绩差异是最容易看到的。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2年以来市场整体赚钱效应并不好,业绩较差或冷门主题基金规模越来越小,最终导致清盘。实际上,规模太小的基金维护成本较高,通过清盘也能更好集中精力做好绩优基金,从这点来看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的确在加速。
“今年股债汇行情并不算好,从基金业绩来看,权益型基金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基民持基体验较差。在基金收益始终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基民就会选择赎回,造成基金规模大幅缩减,净值也一路下滑。因此,基金清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业绩不达预期。”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整体而言中国基金业在宏观层面实现了稳大盘的发展基调,但在微观层面市场主体的淘汰率已开始上升,“除清盘基金外,还有数量庞大的‘迷你基金’游走在清盘边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杨德龙还提到,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基金发行速度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基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在这一趋势下,投资者愿意申购的依然是能创造长期业绩的基金,这在全市场中属于少数,而短期业绩好但长期业绩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难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这也引申出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基金市场究竟需要多少产品?在已超万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满足需求的有效产品?有多少是无谓的资源浪费?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又将会如何出清?
到底需要多少只?
谈及这些问题时,上述市场分析人士坦言,从当前国内公募基金的市场格局来看,数量破万,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在国内市场规模增长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有限的市场需求却仿佛有着近乎无限增长的基金供给,“基金市场的拥堵状况一目了然。”
某中小型公募相关人士透露,“迷你基金”主要源于中小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在发展之初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投研上,但因销售资源匮乏(因为大中型渠道在进行产品准入时,会对成立时间、规模、排名等有严格要求),所以即使产品业绩表现优异,规模也难提升。
该公募人士还提及,不少销售渠道和基民有赎旧买新的习惯,基金管理人为应对这种现象,除加大投资者陪伴外,还会通过持续发新基金来承接这些资金。因此,在维持公司整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基金数量就增加了,其中就有不少被“厌旧”的“迷你基金”。
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看来,市场需要多少只基金应由市场来决定,投资者会根据基金的表现用脚投票,基金清盘就是优胜劣汰规律在发挥作用。基金公司追求规模无可厚非,但还是要追求功到自然成的效果,将重点放在投研能力提升、风格与策略的打磨、渠道建设以及与投资者的沟通上。
“曾令人羡慕的基金经理今年纷纷跌落神坛,他们此前是一呼百应的市场领头羊,如今却因回报率不及预期经常公开道歉;曾经一基难求、买基金比打新股还难的时刻也少见了。无论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或是基民,都应该冷静思考——基金业最优的发展模式究竟是什么?”上述市场分析人士说。
呼唤良性有序发展
基于产品设计和从业素养两大维度,上述市场分析人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首先,一个良性有序发展的基金市场,产品设计能力和营销网络也应该是优秀的。从当前情况看,公募基金产品依然存在大量同质化竞争,这势必会加速行业内卷化和小圈子化,本质上不利于国内统一金融大市场建设。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金市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有所优化,特别是在产品易懂性、友好性、信息公开度以及收益率波动性和差异性等方面,都应比目前的情况有所进步。
其次,良性有序发展的基金市场,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是优秀的。由于基金数量多且同质化严重,基金销售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明星基金经理,而基金原本的核心价值在于产品设计和专业化维护,结果却变成了“选美大会”,这会进一步加剧基金市场拥堵,导致产品竞争力匮乏。未来在AI、大数据技术和现代金融科技的加持下,智能投顾应把基金经理从繁重的客户关系管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发挥出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等天赋。
另外,该分析人士还提到,从其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一个良性有序发展的基金市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应维持一个相对适合的比例。中国私募基金目前整体发展还不充分,在与公募基金形成互联互补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微观制度等方面协同发力。
他特别强调,对中国广大以制造业和进出口为主的中小微企业而言,私募基金等小型资管机构是与国内银行体系间接融资渠道形成互补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在缓解外贸企业融资贵、融资难,以及助力稳外资稳外贸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