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1月5日,中国银保监会嘉兴监管分局对某财险公司海盐支公司开出40万元罚单,原因是该公司编制或提供虚假报告、报表,利用保险代理人将车险直接业务虚构为代理人业务方式套取手续费。
事实上,上述行政处罚只是监管机构日常处罚之一。根据普华永道统计,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针对保险机构开出2182张罚单,罚单总金额为30299万元。站在2022年初时点,受访的业内人士皆认为,无论是从保险行业自身发展还是从政策导向来看,今年严监管趋势仍将继续,险企需要提升合法合规运营意识。
违法违规花样多
梳理保险机构违法违规的事由,多年顽疾依然频繁上榜,比较少见的违法违规事由也出现在罚单之中。
“保险公司基层机构都有业务压力,做大保费规模,在市场面前,往往有违法违规的冲动。这也是部分行业顽疾屡禁不止,频繁出现在罚单上的重要原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郭振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看来,保险行业的部分顽疾与现有的保险业务模式相伴而生,在现有业务模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尽管行政处罚频现,问题依然存在。“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在业绩压力下,会考虑违法违规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也会有冒险心理。”他表示。
从受到处罚的行业顽疾来看,财产险违规事件中,“编制虚假材料”以及“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出现频率最高,是财险公司较为泛滥的违法违规事由。同时,这两个问题也是监管机构重点处罚的对象,平均受罚金额较高。
“这两大现象背后的核心问题依然是费用。”一位不愿具名的险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险企为了争抢资源,往往依靠拼渠道费用,但为了在表面上满足监管要求,就采取编制虚假材料、虚构中介业务等方式来曲线达到目的。
以车险业务为例,车险综合改革实施之后,尽管险企在件均保费下降、赔付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其费用端空间收窄,但手续费数据不真实的现象依然是个大难题。中国银保信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全国车险信息平台手续费数据上传质量工作的函》指出,从车险平台记录的跟单手续费比例来看,部分保险公司中介渠道跟单手续费比例上传为零,且保单量占比较高,与实际中介业务场景不符,降低了手续费数据的准确性。
从人身险公司受罚的违法违规事由来看,上榜前五位是:编制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保费费率,欺骗投保人,以及虚列费用。
同时,一些非行业普遍性问题也上了罚单,这类问题要么性质比较严重,受处罚金额较大,要么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新问题。例如,某险企项目子公司融资借款超过监管比例规定,同时,关联方长期占用保险资金;部分险企高管资格尚未获批就已经走马上任;此外,部分险企因为存在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被处罚。
倒逼险企变革现有业务
纵向对比来看,最近几年,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的处罚金额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据公开信息统计,2019年、2020年保险机构被罚单金额分别约为1.7亿元和2.2亿元,2021年则超过了3亿元。
“可以看出,银保监会成立以后,整体上保险业的处罚力度在向银行业看齐,力求行业发展更加规范,从中也可以看见监管思路。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严监管的趋势仍将继续。”陈辉表示,监管部门也是希望通过行政处罚及信息公示,倒逼保险公司来变革现有的业务模式,提高违规成本以降低其违规意愿。
郭振华指出,无论是从监管机构陆续发布的政策法规还是从行政处罚来看,都体现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理念。一方面,通过严监管来落实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保险业多年粗放式发展模式积累了很多问题,也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来进行纠偏。
从具体的保险公司来看,个别险企为违法违规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某保险公司2021年被处以罚款128万元,而其2020年第四季度和去年前三季度共四个季度的保费收入仅1974万元,罚金占保费收入之比达6.48%。业内人士认为,大额罚金会让保险机构感受到切肤之痛,提升合规经营理念。
从保险行业发展来看,2021年,人身险公司主要受两大负面因素影响:疫情削弱人们保险消费意愿,营销员大量流失;财产险公司主要受车险综合改革影响,保费下降,赔付率上升,车险经营出现行业性亏损。展望2022年,业内人士认为,人身险业短期尚难迎来转机,财险业的车险保费将开启向上通道,但增长空间有限,且增量主要来自赔付率较高的新能源车。在此背景下,保险机构违规经营的冲动仍然较高,而监管态势仍然将比较严格,预计监管处罚力度将会只强不弱。险企一方面要提升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另一方面还得全方位提升业务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