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拼到拒绝参与 平静“双11”年轻人花好每一分钱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日期:2021-11-29 05:16:52    来源:北京日报    

平静“双11”,年轻人“花好每一分钱”

实习记者 夏骅

今年略显平淡的“双11”,蹲点直播、做攻略、拼手速……很多人一边抱怨促销规则的繁琐,一边亢奋地买买买。但有一群人完全置身事外。记者注意到,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有三十几万网友共同抵制消费主义,他们用各种方式呼吁理性消费。

从“血拼”到拒绝参与

“每年‘双11’我们都要学习新的规则,这其实是平台驯服我们的手段。”在北京上班的马女士说道。

马女士的最近一次购买记录还停留在今年4月,这个“双11”她的购物车没有添加任何商品。但是早些年,马女士可是“双11”的重度参与者,每次“血拼”平均花费近一万元。

为何失去购物欲望,马女士说:“规则太过复杂,每年都要花费时间学习新的购物规则,寻找攻略,感觉自己像被平台规则驯服的动物一样。”

不同于早就拒绝参与“双11”的马女士,秦同学为了今年的“双11”摩拳擦掌,在小红书里早早就收藏了各种直播间攻略、各种优惠小技巧、各式各样的链接,购物车里也提前就加入了想要购买的商品。

“我下单之后才发现还有个隐藏的优惠,看微博上大家的晒单截图才发现有人比我买的更便宜。”没有享受到最低价让秦同学感到失落,这种对于最低优惠价格的追逐很多人感同身受。

“断舍离”告别伪需求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精致女孩都应该拥有”“秋冬一定要入”……这些广告词将商品包装成了一颗颗欲望糖果,原本普通的高跟鞋、口红,摇身一变成为优雅、精致、有品味的象征。

在“双11”氛围的烘托下,各个平台都沾染着狂欢消费的情绪,“必买”“必囤”“错过等一年”等各种放大字体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如何识破这些被包装过的“伪需求”,是“消费主义逆行者”的第一课。

“口红我有上百支,但常用的就两三支。”曾经的重度口红爱好者小丁说,自己曾热衷于购买各大品牌新出的口红,而且买了口红之后,还要买口红收纳。在经历过两次搬家后,小丁决定“断舍离”,留下常用的,其他全部都处理掉。

性价比是消费主义逆行者购物衡量的重要标准。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的闫女士是个极简生活的践行者,“每个季节基本上买两三件衣服,平时的日常用品都是用完了再买,从不买奢侈品,只买必需品。”今年的“双11”,闫女士只买了牙刷。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消费者网购消费信心指数调研报告》也显示,“消费要讲究性价比、理性节制”是受访者最为认同的消费观念。

理性消费不是反消费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出现,是中国消费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根据2020年5月发布的《2019-2020 中国青年消费报告》,55.8%的年轻人表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自己生活必需的”,40.2%的年轻人则选择“少买点,买好点”。而消费主义的逆行不是简单抵制消费,而是反对消费主义。

追求绿色环保也是不少年轻人减少电商购物频率的原因之一。“水果我基本不在网上买,包装太浪费了,甚至每一颗猕猴桃、每一颗新疆小红杏都单独包装,实在过分。”消费者向先生说。

“谨慎花好每一分钱,实现经济独立,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今年刚刚投身职场的柳敏说,自己工资不算高,就要精打细算,虽然父母愿意补贴房租,但她并不愿意伸手。

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卢尧选认为,对“双11”的反思,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回归理性消费。但这种回归需要一个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非常丰厚基础上的。例如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消费欲望爆棚,追求名牌、豪车,但现在更多转而追求极简主义和精神消费。

关键词: 双11 柳敏 血拼 消费主义 口红

下一篇:苗圩:中国面对数字化发展机遇具有独特优势
上一篇:专家解读:中国市场对美企磁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