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告别野蛮生长:监管日渐趋严 靠卖药盈利面临挑战
本报记者 张 敏
近年来,疫情防控常态化导致诊疗行为线上化,助推互联网诊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之站上资本的风口。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促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0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起草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为当前互联网诊疗的监管提供了依据。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经历了野蛮成长之后,互联网诊疗行业将步入强监管时代。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将从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方面对互联网诊疗进行全方位监管,推动互联网诊疗行业进入高质量规范发展阶段。
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医药电商公司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助于互联网诊疗边界和责任的厘清,有利于互联网诊疗企业更健康的发展。
互联网医院资源闲置
重心将由建设转向运营
自2018年国家卫健委第一次明确互联网医院准入管理政策以来,短短几年已有1600家互联网医院成立。一位互联网医疗企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下互联网医院建设数量太多,而真正开展服务的少之又少,这个行业肯定会有一轮洗牌。
《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联合健康界发布的《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也显示,互联网医院真正能实现有效持续运营的屈指可数。
以海南省卫健委公布的互联网医院运营数据为例,海南省58家公立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其中有3家诊疗人次不超过20人;几乎超过90%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互联网医院如何定位和发展,以避免资源闲置、效率低下或重复建设,已成为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直接击中行业的痛点: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要与该实体医疗机构同时校验;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单独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每年须校验1次。
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医学顾问王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加强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预计后续会有更多开放性政策陆续出台。“每年一审,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重心将从建设转向运营。”
堵住“以药养医” 线上化
考验企业盈利模式
破除“以药养医”是当下医疗改革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药品营销互联网化已经成为趋势,而疫情防控常态化更是加速了药品流通互联网化的趋势。然而,如何破解互联网诊疗领域的商业贿赂、带金销售等问题,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指出,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处方管理规定,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
陈礼腾认为,《征求意见稿》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有利于提供技术性服务的互联网诊疗平台的发展,对于以医药电商为主营的平台则带来很大挑战。
今年以来,汇聚互联网诊疗赛道的叮当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圆心科技等相继提交招股书。尽管这些企业的业务处于互联网医疗赛道的不同细分领域,但都脱离不了“以卖药为主”的盈利模式。
思派健康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公司来自药品福利管理(PBM)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0.9%、83.1%、91.9%及92.1%。圆心科技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8.188亿元、23.521亿元、36.2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0%。其中,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形成的收入分别是8.09亿元、23亿元、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均超90%。
“医疗行业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来看,多数平台尚无法实现盈利。步入强监管时代后,平台如何寻求合适的盈利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陈礼腾表示。(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