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育工匠精神 服务产业人才
不久前,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代表队约540名选手参赛。作为全国首批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城市,成都引导广大产业工人钻研技术,练就过硬本领,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实施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创新举措。2020年,成都被纳入全国首批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城市,借此机遇,成都坚持试点先行,强化协同发力,扎实推进15项改革试点措施落地见效。
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大批产业人才。特别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两个领域,成都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级大关,装备制造业作为成都另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了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在这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里,都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产业工人和创新团队。
高技能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成都采取多项措施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
“我们连续18年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和在职万人职工免费技能培训,不断夯实成都的技能人才基础。”成都市劳动和技能竞赛服务中心主任罗晨说,通过整合院校资源,成都建立了工匠线上服务平台“成都工匠学院”和线下培训平台“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市级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190个,不断提升工匠人才及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水平,计划3年内培养500名工匠之师,进而带动一批产业工人提升技能、进阶工匠,到2023年培育“成都工匠”3000名以上,各区(市)达到7000名。
20年前,杨海东从外地来到成都从事航空发动机主体修理工作,按照成都市近日出台的《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获评首届“成都工匠”之后,他将享受在蓉落户、子女入园入学、便捷就医服务、方便交通出行等优惠政策,这也是成都紧扣产业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创新举措。
据介绍,成都已累计开工建设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8.8万套,面积达1586万平方米,并构建起“租售补”为一体的产业工人安居保障体系。2020年,成都开工建设产业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138个,调整定制产业园区公交线路216条,产业工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
目前,成都市产业工人中技能人才总量达234.5万人,新职业人群规模达63.7万人,居全国第三位,共有6155名优秀劳动者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劳动模范。(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