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被“稀释”,有劳动者却不知道、不维权
记者 刘旭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多地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然而,有部分企业却利用延长工时、剔除福利待遇等变相稀释劳动者最低工资。这一显然违反劳动法及最低工资标准相关规定的行为,为何存在?
记者调查发现,企业违法成本低、劳动者维权成本高,或许是问题关键。
“招保洁,月薪1850元。早9:00~晚5:00,周休一天。”3月17日,沈阳市浑南区一家跆拳道馆发布一则招聘启事,用人单位竟不知道上述招聘内容已经违反了《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像这样企业误用法规、钻法律空子的案例并不少。后厨打杂,包吃包住,月薪1900元(含50元餐补和100元宿补);招聘超市兼职小时工(大学生兼职),时薪16元……
根据辽宁省2019年公布的《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181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8.3元。然而,《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部分企业利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稀释劳动者“最低工资”,规避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表面上看似不低、实际上低于“最低”
“比公布的多了40元,为啥说我们违法?”沈阳市浑南区某跆拳道馆负责人陈宪说。
“1810元/月是每天工作不超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40小时的最低工资,该岗位工作48小时。你说给付的工资合不合法?”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质疑说。“相当于延长工作时间,稀释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
根据《辽宁省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支付给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工资,在剔除延长工作时间工资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这种表面上看似不低、实际上低于“最低”的情况,还有将包吃包住费用算进最低工资。
2020年8月8日,中专毕业的孙晨旭到营口一家火锅店打工。约定在后厨打杂,包吃包住,月薪1900元。10月5日,在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孙晨旭发现少了150元,老板解释说扣除了50元餐补和100元宿补。孙晨旭觉得不合理,但也没觉得违反劳动法。直至今日,孙晨旭才知道《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福利待遇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如果说上述用人单位属于“暗度陈仓”,更有甚者“明目张胆”钻法律漏洞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制度。
赵艺萱是辽宁一所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2019年暑假、2020年寒假在家附近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勤工俭学,约定时薪16元。2019年10月,辽宁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当她期待时薪随之上调时,用人单位人事总监答疑说,“执行主体是可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像她这样的大学生,还有60岁以上劳动者,与企业不是劳动关系,不符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