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3月14日电 题:湖南粮食生猪产业发展“疫”路前行
作者 王昊昊
“早稻种子已下水催芽,期待今年有好收成。”湖南浏阳市武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种粮大户胡呈武,最近忙着指导春耕备耕。
浏阳市武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在为早稻种子催芽。 胡呈武 摄胡呈武的合作社有3000多亩早晚稻。一年前的此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多方联系种子、农资和工人,急得焦头烂额。
关键时刻,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为农企调配消毒水、口罩等防疫物资并开展集中消毒,确保工人安全有序到岗。“疫情期间物流交通不便,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为我们协调了农资,农资补贴也较往年早两个多月到账。”胡呈武说。
正是这些举措,让像胡呈武一样的湖南各地诸多农户2020年平稳渡过难关。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湖南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好势头:粮食产量603亿斤、同比增长1.4%;生猪存栏3734.6万头、同比增长38.4%;生猪出栏4658.9万头,居中国第二。
湖广熟,天下足。农业大省湖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在“中国饭碗”中占有一定分量。
正在催芽的早稻种子。 胡呈武 摄疫情发生后,为稳住民众“粮袋子”“菜篮子”,湖南在2020年2月上旬召开春耕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一手抓防疫一手忙生产。
紧接着,湖南迅速出台支持春耕生产10条措施,争取湖南省财政投入粮食生产资金9.7亿元人民币,派66个工作组到66个水稻生产重点县蹲点指导春耕,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积极推动该省百余家农商银行,及时摸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全年生产计划和相应资金需求,全面助力粮食生产。截至2020年6月30日,农信系统涉农贷款余额4534亿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积极为水稻育秧、耕作、机插等提供指导……
战“疫”当前,湖南建立生猪生产发展责任考核机制,狠抓新增产能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优质湘猪产业,在中国率先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
数据显示,2020年湖南扭转了连续5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势头,对中国粮食面积增长贡献率达19.7%;生猪存栏量高出中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表示,疫情下湖南农业的一系列举措十分及时,各项扶持政策为农民和企业开展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送上“强心丸”;通过开办培训班和引进高素质农技人员,培训了一批畜牧业从业者开展生猪生物防控工作;积极依托科技特派员带动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指导疫情下粮食、生猪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保障“中国饭碗”湖南的地位和作用,印遇龙建议,湖南农业要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加大重大优良稻种培育;聚合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粮食储备和安全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打造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种业创新高地;进一步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粮食产业协同创新;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等为指引,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推动产业、项目、平台、人才、团队有机融合,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印遇龙进一步建议,加强湖南省特色生猪品种繁育及智能养殖平台建设;构建生态种养有机结合的生猪养殖模式与推广体系,加快生猪深加工产业体系创新与升级,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生猪养殖大数据库平台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猪产业中的广泛应用;集中力量破解湖南粮食和生猪在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延文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的约束性指标为7100万亩,将力争达到603亿斤的粮食产量参考性指标;使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3900万头以上。
袁延文表示,今年湖南还将着力打造中国种业创新高地,推进面向全行业的开放性生物分子育种、生物智能大数据、湖南种质资源数据库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第三代杂交稻、耐盐碱稻、镉低积累水稻、优质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研发。着力打造中国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新高地,打造以中联农机为龙头、省内农机企业参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的长沙农机研发中心,以汉寿县、双峰县为重点的两大农机制造业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