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3月12日电(张煜欢)“金梧桐奖”“杰出人才奖”“金雨露奖”;科技界精英,工匠大师,教育卫健工作者……1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余杭区第四届人才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走上领奖台,感受来自该区对优秀人才和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的尊重与感谢。
自2009年以来,余杭区连续12年以颁奖典礼形式致敬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与单位,这一份“坚持”在区县之中并不多见。
颁奖典礼现场。 张煜欢 摄“高看一眼”的重才之道,令这片人才的“热带雨林”愈发茂密。据统计,目前余杭区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45万人,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8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和增量持续位列浙江省区县(市)首位。
产业兴旺下的人才集聚效应
生态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是一直以来余杭的人才工作理念。
获得“优秀中青年奖”的杭州微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蓉,在扎根余杭的8年间,对于引才留才与产业发展间的关系感触颇深。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完整的产业链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余杭区十分看重生物医药行业,在药物研发、体外试剂等领域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杨蓉说,这几年企业人才积累效应明显,如今光研发团队就有约150人。
颁奖典礼现场。 张煜欢 摄“对企业而言,并不担心产业集聚以后的人才流动,因为人才的有序流动恰恰是产业生命力的印证。”杨蓉说。
获得“优秀中青年奖”的杭州码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汉杰则以“如鱼得水”比喻产业集聚效应下的企业快速成长状态。
“作为一片筑梦热土,余杭区已经形成了一种激励创新的氛围和生态,对于企业来说不再是‘独木难支’,而是产业蓬勃发展下的‘如鱼得水’。”马汉杰说,以数字化改革为例,正因余杭“走在前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基础上多有积累,才让企业也赶上了这波发展浪潮,大大提升了人才的成长空间。
颁奖典礼现场。 张煜欢 摄近年来,余杭乘产业兴旺东风打造起人才集聚枢纽,支持保障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良渚实验室(浙大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重器建设,全面推进“校地合作工程”,以高能级平台吸引集聚高端人才。
同时,该区加快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的“五链”深度融合,打通人才创新创业中的“堵点”“难点”。2020年该区新增高校毕业生6.19万人、新认定杭州市级E类以上人才4704名,分别较上年度增长83.68%和701.4%。
精准服务下的人才生态高地
以产业沃土集聚八方人才的基础上,余杭还以精准服务写好“留才”文章。
“余杭区的各项人才服务政策对企业留才有着很大的帮助。”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吴宇兴说,如对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及专班人员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帮扶解决等,余杭在方方面面都考虑地十分周到。
近年来,余杭聚焦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推动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实现人才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同时出台人力资源产业扶持新政,推出人才贷、人才险等创新金融扶持举措,研发出浙江优秀人才数据系统……一系列创新举措亮点纷呈。
发挥数字优势,该区新建“亲清人才直通车”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归集46万余条数据,以“数字大脑”动态分析人才数据和指标,该项目已在浙江全省进行推广。
截至目前,余杭区6个人才服务综合体共受理9904项人才办事事项,100%办结,年均直接受益达2.5万余人,年均减少人才跑腿5万余次。
“当下的余杭,有尊才爱才、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氛围,有待遇恰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氛围,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氛围,是广大人才筑梦逐梦、宜居宜业的沃土。”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说。
“我们要以更高的目标、更大的追求、更实的举措,吸引集聚更多的人才。”张振丰说,未来余杭将以开放之“广”、胸怀之“宽”,建立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特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