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保息型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少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才能使财富保值增值
本报记者 刘赟
如今的投资市场异常繁荣,可供人们选择投资产品更是琳琅满目,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依然是投资“主战场”,收益虽然不高,但它贵在安全稳妥。
然而,随着日前互联网存款产品的全面下架,银行里的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少了。那么,投资者该如何做好投资理财,使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呢?
保本保息近绝迹
收益率普遍下调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各银行网点高于6%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绝迹,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在2%~4%左右。之前备受欢迎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现在收益下限也到了0.5%左右,上限也不过5%,甚至掉到3%。三年期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不超过4.5%,一年期收益率在4%左右。
“如今的银行理财将由固定收入转变为净值收入。”省会某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自2015年央行推出利率自由化之后,不少银行推出了保本保息理财项目,即在投资之前银行就承诺的投资者可以得到的收益率,投资结束之后,如果赚多了,多出的钱归银行所有;如果所赚的钱未达到预期,银行将自掏腰包补足投资者的差额。
如今,央行认为各大银行的这种行为将扰乱我国的利率市场,针对这一现象发布了新规,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将被取消,银行理财将遵循“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
结构性存款规模缩小
理财收益一路走低
记者注意到,如今结构性存款已不再是银行里的明星产品,同时预期收益率也走低。
据统计,在严格的监管政策下,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自今年5月开始逐月下降,至8月末首次低于10万亿元。
“监管层打压银行结构性存款,实质是打击高息揽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达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的。”业内人士表示。
省会某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选挂钩低风险衍生产品,同样能够“保本”,只是收益大不如以前,而且也比不上非固收的浮动理财。这对追求稳妥的投资者而言,不是好消息。
不保本了
理财产品怎么买合适
在银行理财转换为净值型产品后,投资者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呢?
“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做一项风险等级测试,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投资者,可以承受何种等级的投资风险,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银行虽然没有明确宣传保本保息的产品,但是国债、大额存单等产品几乎不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相比存款也能获得更高的利率,普通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
总之,今后想要有更好的投资回报,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的投资知识,做好合理的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