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义乌10月4日电 题:义乌外商的第19个中国国庆假期:见证变迁 共赴美好
作者 奚金燕
“第一次享受到超长假期,祝愿中国越来越好。”来自尼泊尔的毕需努,在义乌经商多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眼下正在和家人一起享受着难得的中国国庆假期。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掘金者”到城市志愿服务“参与者”,他和众多“新义乌”人一起,伴随中国的飞速发展,并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毕需努出生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从小就对中国充满向往。为能够来中国发展,毕需努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刻苦学习中文。
1999年,怀揣着美好的愿景,毕需努跟着表哥,来到西藏日喀则市采购保温瓶、袋子、碗等日用品,拿到尼泊尔销售。随着生意不断做大,有朋友建议毕需努“可以去浙江义乌看看”。
2002年,满怀期待的毕需努来到了义乌篁园市场,被眼前琳琅满目的货物震惊了:这里的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物美价廉。他当即决定,留在中国,留在义乌。为了方便采购,2007年,毕需努把贸易公司的代表处设在义乌,他采购的小商品也从单一的日用品涵盖到工艺品、箱包等。
“刚来时,义乌城市很旧,市场也还很小。”毕需努坦言,如今的义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机场、高铁站的建成以及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让他感觉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方便。
毕需努记得,刚来义乌时自己的签证将到期,他的中国生意伙伴帮他跑了好几个部门才顺利续签,“过程很麻烦,心却很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需努感受到,政府的服务越来越贴心,近年来还专门为外商发放了外籍商友卡——有了这张卡,办理签证更方便快捷,在看病、就学等方面也能和当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义乌,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个外国人。”
在义乌扎根十多年,毕需努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源源不断地将小商品出口到尼泊尔、印度、英国等地。如今,义乌正致力于促进市场贸易由出口向进口转型。他开始把尼泊尔优质的手工艺品、木雕、唐卡等产品引入义乌,又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到世界各地。
在义乌,毕需努还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她”,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跨国家庭。工作之余,毕需努经常和其他外商一起参加涉外纠纷调解、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如今,他已将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自发当起了中国“代言人”,邀请尼泊尔采购商来义乌掘金,并把义乌的文化进行传播。
毕需努希望,未来义乌和加德满都能成为友好城市,“我乐于献出一份力,成为推动两座城市文化经济交流的一座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