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讯:践行野生动物保护 中国经验被国际分享

首页 > 国内 > > 正文

日期:2022-12-08 18:4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蒙特利尔12月8日电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过去十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边会上作视频发言时如是表示。

当地时间12月7日,COP15第二阶段会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边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


【资料图】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野生动物减少、乃至濒危的重要原因。边会期间,来自中国的修复水系生态环境、保护野生生物方面的典型案例被分享。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各种珍稀生物千姿百态,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宝库。长江江豚作为全球唯一江豚属的淡水亚种,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其评估为濒危级。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在边会上作案例分享。 尹灵 摄

“随着全面禁捕、岸线清退等专项行动的不断深入,水生物种种群逐步呈恢复趋势,水生态健康状况不断向好。特别是长江江豚的“生活圈”,由原来的部分江段拓展至整个江苏段。”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介绍说。

王天琦表示,“长江江豚的’生活圈’由原来的部分江段拓展至整个江苏段,并在扬中雷公岛、南京潜洲等水域发现’母子豚’(母豚携幼豚)踪迹,成为长江’休养生息’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的真实写照。”

在钱勇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智慧,许多至今仍在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保卫“海上森林”红树林,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中国有3亿人直接依靠湿地生产生活,湿地维护着食物供给,具有防灾减灾功能,调节气候的功能,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湿地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美学、教育和文化功能。”红树林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刘明达说。

红树林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刘明达在边会上作案例分享。 尹灵 摄

据他介绍,通过生态保护宣传,保护红树林已融入到当地传统文化活动中,成为当地居民的新共识、乡规民约的一部分。社区巡护员能够及时发现、劝止可能损害红树林健康的行为,及时巡护、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当地社区与红树林紧密相依,他们的行动是最及时、最可持续的力量。”

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努力,也吸引了国际的目光,国际合作更加紧密。青头潜鸭是世界极危物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2016年5月,《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启动实施。

河北省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在边会上作案例分享。 尹灵 摄

据河北省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介绍,该项目通过减少人工干预、营造自然生境的“近自然”模式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了生态馆、水上教室、自然体验岛等可持续发展教育设施;开展了湿地体验、地心漫游、树道天桥等可持续发展活动,让青少年在自然活动中,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们期待‘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实施和主流化提供工具和解决办法;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让人与自然都有可持续的未来。”刘明达说。(完)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外来入侵物种 青头潜鸭 衡水湖湿地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