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网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 许婧)“中国和东盟之间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和合作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徐奇渊25日晚作为主讲嘉宾线上出席“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主题讲座时说。
分析了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优势和短板,徐奇渊认为,越南现实优势明显但长期挑战有限,而印度现实困难较多但长期发展潜力较大。以越南为例,越南的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其地理位置和国际环境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高于印度,然而,越南本身较小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重化工业能力的缺乏又制约了其长期发展潜力。
徐奇渊还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情况,指出中国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当中实际上间接获得了更多的增加值。“这些积极变化体现了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这种经贸关系是互利共赢的。”
何帆教授。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供图徐奇渊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中美经贸问题。当晚的讲座中,他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出发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是通过中间品的出口中心度、进口集中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当中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徐奇渊分析认为,中国面临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冲击以中美冲突为主线,以数字化、疫情冲击和低碳化作为三条辅线共同作用,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更多挑战。全球化可分为跨境消费、跨境生产以及当前跨境信息流动为主导的三个阶段。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背景下,中国面临产业外移、内迁以及区域重组的选择。他指出,每一个选择均有其正面和负面两种情形。比如说产业链外迁,过度外迁确实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但合理的外移也是产业升级的自然过程,有利于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生产网络。在过去十年中,从中国产业链面临外迁的压力来看,经历了四个阶段,但如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反而上升了,特别是2018年以来也是这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存量在华外资业务角度来看,截至到2021年,产业链外迁的压力也没有当时想象的那么大。
“总体而言,中国巩固产业链存在几方面的乐观因素。”徐奇渊表示,一是超大国内市场规模对外资企业有很强吸引力,2021年在华外资企业的内销、出口金额分别达到了2万亿美元和1.1.万亿美元。总体来看,在华外资企业已经基本确立了“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的战略。二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甚至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三是对于一些中间国家,以越南为例,中国与其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即使看竞争关系,中国也具有绝对的主导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帆则谈到,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推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此次活动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系列讲座“经邦论道”第80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