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见习记者 毛艺融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迈入收官之年,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据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262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过三成,相较2020年初市值增幅超过7%,规模持续提升。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0.78万亿元和2.0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5%。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借助各项资本工具,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质增效,优化治理。与此同时,随着今年5月份《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出台,新一轮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推动更多优势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沪市央企不断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加快资源有效整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1月4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披露重组方案1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514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4家次,募集资金约63亿元。
例如,中国建材集团推动旗下宁夏建材、祁连山、中材国际等多家公司启动重组,理顺集团内部业务架构,解决同业竞争,并完善公司产业链,实现行业深度整合;中国宝武集团下属宝信软件、宝钢包装通过重组,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主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同时,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积极利用分拆上市机遇,优化子公司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业务板块估值,打造专业化上市平台。今年以来,中国西电、中国交建先后公告分拆预案,拟将下属电器设备检测、咨询设计等板块独立上市,从而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
此外,再融资成为不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青睐的手段。中国能建于今年10月份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50亿元,用于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项目。近期,沪市金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邮储银行抛出450亿元定增方案,拟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为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国企改革一直是央企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利用好国企相关控股上市公司平台,通过项目增发、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现。”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