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湖北日报》此前发布的一则“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 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经过多天发酵后有关“供销社重出江湖”“重启供销社”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资料图片)
■ 一方面,在不少自媒体的炒作下,“统购统销”等一些有着时代烙印的话题、词语再度被提起。
■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上供销社概念股持续走高,A股Wind供销社指数近五日涨超10%。11月2日,部分供销社概念股涨停,还有部分则涨幅超过5%。
■ 事实上,供销社从未离开过我国的经济体系。
■ 今年1月21日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曾提到,供销合作社全系统2021年销售总额创历史新高,达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虽然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供销社的形象仅仅是一家“小卖部”,然而在现实当中,供销社早已经不是过去的概念。
01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集市
“那时候物资紧张,粮票、布票等一年发一次,大家凭票买东西,买完就没有了。”家住湖北省随州市的杨奶奶说道,“不过像糖果这些需求少、供应充足的东西,购买不需要票。”
和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超市不同,在杨奶奶的记忆里,几十年前的供销社里卖的东西很少,几乎只有日常粮油米面、农资产品和日用产品等,稍微奢侈一点的糖果都是一分钱一颗,买的人极少,“不像现在的大超市里什么都有,大家也都买得起了”。
据杨奶奶回忆,大概在改革开放前些年,国家的经济便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买东西也渐渐不用票了,而大街上的供销社,东西越来越多的同时,也逐渐改换门面,只有很少一部分还保留着合作社的牌面。
在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办公室的橱柜里,现在还摆着一些泛黄的粮票。该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马通告诉记者,在建设初期,供销社统购统销,统计需求然后计划生产,在保证物资供应、平衡地区间物资流通、稳定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后,计划经济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后来,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放开市场经济,基层合作社越来越少,有的也逐渐转为了个体工商户进行发展。”马通告诉记者。
即便历经种种转化和变革,供销社也是一直存在的。
供销社从中央到省、市、县、乡村分为不同的级别。最开始的供销社是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挂着绿色牌子、侧重农村商贸流通的小卖部,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建设新农村网络工程,打造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体系,再后来又增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即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供销社为农民打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耕种、仓储烘干、销售、土地流转等服务。
“这样,一方面农民可以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另一方面,供销社雇佣农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看田,又为他们提供了固定的收入。”马通说。
02 现在:已不仅是一家“小卖部”
时间迈入新世纪,供销社早已不是一家简单的小卖部了。
据马通介绍,在重点抓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同时,供销社原本的四大体系承担着农资、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和销售的职能,“乡下常见的废品回收站、农产品收购点大多和我们供销社有关,即便是一些个体户也有的会挂着我们的牌子,由我们为他们宣传同时也做出一些监管”。
记者注意到,在体制变迁中,原本从中央到县级大部分供销社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有编制,但是在转企改制的浪潮中,浙江、上海的部分合作社转成了企业。
“目前,全国各级供销社都设有自己控股的国有企业‘供销集团’,这些集团企业主要是将烟棉茶这些大宗商品相关的业务分离了出去,做得好的中国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还多次进入中国农资企业500强。”马通介绍说,“不过,农资用品这种事关农业根本的东西还是牢牢掌握在事业单位手中。”
记者梳理发现,供销总社也在不断转型,现在还有下属事业单位16家,15家主管社团,16家直属企业单位由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或控股持有。
与过去的小门店不同,如今的供销社,商品多了,形式和渠道也多了,更加注重合作和惠民。随着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供销社现在的门店也讲究线上和线下结合,价格在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同时,也本着事业单位的责任,尤其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会更加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供销社除了自己做电商助农销售,各地供销社大多会与当地的相关部门合作,对当地有需要的居民进行电商培训,让他们学会自己做电商。襄阳当地的赵先生,在最开始通过当地电商产业园卖特色产品鸭蛋赚钱后,自己开了电商公司,卖自己的鸭蛋的同时也收购当地的鸭蛋,年营收高达数十亿元,已经成为当地电商园的佳话。
在马通的眼里,供销社就像一个“压舱石”和“稳定器”,在国家的大局中找定位,一方面是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是保证所有物资百分百通达每个村。
关于供销社的功能定位,相关的政策文件其实已经表述得很清楚。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2005年1月30日,中华全国供销社第四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第二条,对供销社性质的界定,明确了四层含义:供销社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个合作制的经济组织;是一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指出,全国供销社系统现有3.1万家,拥有网点近40万个,它与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以及不同经济成份的网点,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链式关系;同时也形成横向的多种类型的生态链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7.1%,进一步畅通了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双向通道,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03 未来会做什么?
深化供销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网介绍,从2013年开始,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关注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改革工作。
例如,2014年,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列入中央改革办2014年工作要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从上述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的表述可以看出,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已经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记者注意到,“深化供销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近年来地方各级供销社在年度工作总结中最常用的标题之一。
对于网络上部分网友担心的“统购统销时代”“做大垄断”等问题,马通认为并不会发生。
他表示,一来即便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必须有全国统一集采集购的数字化平台支持,这在目前是并没有的,即使未来有,也是基于通过集采集购降低消费者成本;二来,增加的基层社也仅仅是基层的门店,众多同类商超不会因多一家就被挤压,即使形成一定的竞争,也会是利于各大企业自身发展和消费者消费的良性竞争。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看来,供销社重新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第一,虽然合作社等一些当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和市场对接时其力量相对还是分散,而供销社可以连接新兴经营主体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提供稳定的依托。
第二,现在很多地方的生产主体还是小农户,选择托管经营的路径,而地方的基层社就为小农户等提供托管经营服务。第三,供销社除了“供”还有“销”,供销社的电商平台依托其自身网络在村庄的可达性,为农产品等增加了流通渠道。
供销社将会是怎样的存在?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来的供销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马通认为,未来它更会像一个“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综合服务中心”。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就供销社“补短板”的作用而来。马通提出,农产品的上行下行都需要冷链,但由于农产品成本高回收低,社会资本做农村冷链的很少,供销社正好利用中央的资金做这些东西,在田间地头建设冷库和冷链运输。“总社和省社今年来都提出了资源下沉,突出服务农村农民的属性,将政策、资金等下沉到基层社来支持发展。”
“综合服务中心”也和“最后一公里”的另一现状相关,当下供销社正在整合物流成为“第四物流”。“许多物流公司在到达乡镇最后一级快递网点的时候,由于乡镇多山等原因,并不会配送到每家每户。供销社基层社直接在当地整合物流,各大快递将自己的快递送到我们的仓储后,由我们配送给居民或统一保管要求居民自取,既为物流公司省了人力,也方便了偏远地区的居民。”马通说。
展望未来,洪涛认为供销社最终会成长为增强农村流通组织的力量,“不容置疑的是,农村市场已经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市场,供销社网点建设应做到‘一场多用’,并与其他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连锁业态形成相应链条关系,最重要的是实现生态链和生态圈的关系,避免农村网点和资源的过度竞争。冷链体系的建设,正在由‘撒胡椒面’的补短板建设向‘体系建设’和‘系统建设”转变,从而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
综合北京商报、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