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南京实践”
□ 本报记者 赵 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两山”理念落实到了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确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四梁八柱”,构成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
破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贵在创新、重在实践。近日,记者来到南京一南一北两座“大门”——高淳区和六合区实地探访。昔日欠发达的偏远“郊区”,主动走到舞台中央,为生态算“身价”、筑“两山”之通途,寻求撬动跨越式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南京路径”雏形初现。
量化“生态底”
为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
春天已至,陌上花开。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南京市高淳区石墙围精品民宿村迎来了一波踏青客流高峰。村里的民宿主杨婷正忙碌着备菜,在这家民宿的房价一栏中,“生态产品价值”被着重标注。
“我们以民宿‘生态价’的方式,将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要素纳入民宿定价范围。城里来的客人都觉得挺新奇,也愿意买单,过段时间慢城金花节开幕,我们的房间不提前预订都订不到。”杨婷说。
好山好水好空气“明码标价”,这在高淳已不算稀奇事儿。高淳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两湖一江抱一城”的独特生态禀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省前列,是江苏首个国家生态县。
但为大自然标价并非易事,其价值“口说无凭”。高淳以GEP核算为切入点,与南京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团队合作,主导起草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并在省、市发改委及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于去年6月22日作为南京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成为全省GEP核算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高淳区政府也被纳入GEP核算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之一。这关键一步,让“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衡量。
“经测算,2019年高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约为1575.71亿元,为当年全区GDP的3.4倍;2020年GEP约为1656.07亿元,同比增长5.1%。”高淳区常务副区长贾晨告诉记者,摸清家底,只是迈出第一步。去年4月,高淳在全省率先出台GEP专项考核意见,试行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制度。“GEP考核指挥棒,就是要把生态的保护和提升,把‘两山’理念融入政府各个环节的工作,给生态环境戴上‘护身符’,也让生态资产保值增值。”贾晨说。
不止于此,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淳已开始建立机制。在组织机制上,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的工作领导机制;在财力支持上,规定每年把不少于20%的地方新增财力、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生态建设财政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发展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
擦亮“金饭碗”
探索“造血型”生态补偿
上万株苍翠高大的池杉耸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成千上万只鸟儿于其间筑巢、一唱一和……位于六合区程桥街道和安徽来安县交界处的池杉湖湿地公园,是一处网红打卡地,偶有小舟载着观鸟的游客静静划过。
程桥街道经济发展部王秀芳介绍,此处湿地占地约5800亩,曾经周边都是农户的耕地。由于地势低洼,农田常常遭遇水患,农户收成并不好。但对这一鸟一树一池净水,六合爱得深、护得紧。也正因如此,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严重受限。那时候,生态和经济似乎是跷跷板的两端,翘起这头,就得压下那头,难寻两全之策。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六合区发展的思路日渐清晰,2016年以来生态红线补偿资金全部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积极发掘生态文化特色和亮点,实现从“输血型”补偿向“造血型”补偿的转化。
退耕还湿、搬迁村庄、疏通水系、截污纳管……经过持续整治修复,池杉湖湿地公园从“年年水患、无人沼泽”变身“池杉魅影、百鸟天堂”,人气进一步飙升,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去年荷花节期间,池杉湖单日游客最高超2000人次,单日最高旅游收入达58万元。
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滁河流域以及长江沿岸圩区生态保护补偿和湿地修复保护提供了示范引领。目前,全区已累计实施生态补偿项目近140个。
春天的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青山环抱,草木葱茏,自驾区成群的小鹿、羊驼围着游客大胆讨食互动。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山顶光秃秃一片,矿坑深浅不一,宕口峭壁如斧削刀劈,一道道“生态伤疤”让人忧心。
金牛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玲介绍,项目采用国家EOD模式,首先对历史遗留的约8.35万平方米矿坑宕口进行了消险修复,并因地制宜将部分矿坑宕口改造成为“天然”的动物笼舍,包括黑熊、狮子等猛兽在内的万余只动物生活其中。截至目前,该景区入园总人数超百万,门票总收入破亿,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已然成为长三角区域热门旅游目的地。
为自然“疗伤”,为青山“换装”,矿坑宕口变废为宝,在六合这样的生态补偿实践还有很多。六合周围丘陵纵横,2015年露采矿山全部关停后,留下100多处废弃矿山宕口。近年来,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已完成70多处治理任务。其中,六合区沿江10公里范围内12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全面完成。
“让保护生态环境变得‘有利可图’,实现‘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通过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反哺生态治理,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六合区发改委副主任杨晓翠透露,“十四五”期间,六合拟将金牛山、冶山、金牛湖“两山一湖”的矿山宕口整治、山体复绿、水环境提升等生态治理项目与南京都市“北田园”的休闲文旅主导产业建设紧密融合,打造生态改善、矿地修复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拓宽“转化路”
创新“生态农文旅”模式
生态资源“变现”,要通过创新“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把品质立起来、文化融进去、品牌树起来、游客引进来,才能让生态产品走出“深闺”,实现“增值”。
在高淳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少蟹农正精挑细选出优质蟹苗进行投放,一个个“种子选手”爬进了标准化蟹塘,开启了进化之路。据该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邢慧莹介绍,目前园区已汇集了高淳中华绒螯蟹研究所、固城湖水产批发市场、永胜圩万亩高效养殖基地、固城湖水慢城等各类主体400多家,初步形成以螃蟹养殖为主导产业,联动销售、物流、旅游、服务等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茉莉六合”是六合区创立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也是当地的富民品牌。六合活珠子、大圣水芹、艾津欧标大米……去年“双11”当天,几十种“茉莉六合”牌农产品堆满直播间。借助一根网线、一部手机,就把一件件“土味”农产品链接到了广阔的大市场。在“茉莉六合”品牌组织和带动下,政府、企业、农户合作共享,生产基地、加工中心、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社区体验店和电商系统全产业链条已“无缝衔接”,“一张网”有效组织起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
高淳区漆桥街道高岗村则选择牵手清华大学,韵味十足的文创空间、“老式老样”的传统作坊,高大上的人才专家与鸡犬相闻的乡野风貌碰撞出了奇妙火花。随着去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落地,曾经寂寥的空心村,变身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宿体验中心和乡村文化中心,全国各地具有创造性思维、乡土情怀的人才不断汇聚在此,初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田园”乡村振兴实践模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当地村民也成为享受“薪金”“租金”“股金”的“三金农民”。
“创新‘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打通了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显化了物质供给类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建议,高淳和六合要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渠道。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各地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鼓励各地探索“互联网+”模式,打造县域品牌、企业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构筑区域生态产品品牌“矩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个个“点绿成金”“生态变现”实践案例的背后,可一窥政府的主导力和行动力。探索GDP、GEP共荣共生,南京已经迈开大步。
今年南京市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任务,高位推动,先行先试。下一步,南京将在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前提下,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和绿色技术创新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引领,以统筹做好试点示范为抓手,找准切入点,从解决“难交易”入手,列出任务清单,一层一层落实,带动破解“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着力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积极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奋力谱写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的新篇章,为“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作出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