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PI涨幅扩大会否带来类滞胀风险?中国国家统计局:阶段性状况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刘文文)10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会否传导至下游,是否存在类滞胀风险?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对此回应称: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当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付凌晖在会上指出,由于受到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是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他称,从经济增长来看,随着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逐步减弱,经济恢复态势逐步显现。依据10月份主要指标情况,生产和需求主要指标的两年平均增速多数有所回升。同时,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在加大,部分能源产品供给偏紧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物价情况来看,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是国内各方面加大增产增供的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PPI向居民消费价格(CPI)传导。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方面,目前整体涨幅比较温和,10月份同比上涨1.5%,核心CPI上涨1.3%。
付凌晖指出,下阶段,中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生猪产能目前总体上恢复,猪肉价格同比还在下降,将拉低CPI的涨幅。同时,从工业和服务业供给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供应还比较充足,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综合这些情况,中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