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华诞)“共和国超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7平方公里上的新奇迹
中新社北京4月30日电 题:“共和国超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7平方公里上的新奇迹
作者 杜燕 徐婧
从北京天安门出发,沿中轴线向南46公里,是伫立于京南大地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走进这座被誉为“世界级工程奇迹”的“共和国超级工程”,重温中国建筑史上奇迹诞生之路,感受中国技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呈现。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设立民用航空局,管理民用航空事业。1958年,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民用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民航出行需求大增,首都机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扩建,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新机场的建设势在必行。历经十余年反复论证选址,四年中外设计师通力协作,54个月的建设工期,总参建人数多达十余万人,横跨京冀两地、占地27平方公里的新机场——大兴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运。
“每次提到新机场,脑海里全是金黄的色彩。”大兴机场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杜晓鸣谈到投运19个月的大兴机场时依然激情澎湃。
他从2011年来到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参与规划设计。在他看来,作为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大兴机场从始至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走进航站楼,最大的感受就是宽敞、明亮。“楼内60%的区域可实现天然采光。”杜晓鸣称,整个航站楼一共使用了12800块玻璃,其中穹顶使用玻璃8000多块,没有两块是完全一样的,尤其这些玻璃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最大程度引入自然光且最大程度隔离紫外线,并力求为旅客提供最佳的光照度、舒适度,即便在夏天阳光直照下也不会觉得晒。
“这样的设计让大兴机场航站楼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相当于种植了119万棵树,节约了8850吨标煤。”他说。
5G信号全覆盖、全流程自助、无纸化通行、刷脸登机、智能安检成为大兴机场的新标配。连航站楼卫生间的布局、男女蹲位的比例,都是经过调研、仿真模拟后才确定下来。
浓郁的“中国风”弥漫机场。竹林、中轴线景观,以及五条指廊尽头的中国园、瓷园、田园、丝园、茶园5座“空中花园”雕梁画栋,让旅客在廊、亭、阁、溪、石、花、草、林中得到休憩,感受中国文化。
建筑为传承与创新提供载体。杜晓鸣称,以旅客为中心的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贯穿建设与运营全过程,大兴机场开发应用103项新专利、新技术,65项新工艺、新工法。
“大兴机场代表了目前已建成机场的最高水平。”杜晓鸣认为,它不仅是民航率先突破的工程,也因其地处京津冀腹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先行”的重点工程。
如他这些年所见,大兴机场配套建设了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仅在机场内部实现了公路、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立体换乘、无缝衔接,而且在外部配套建设了“五纵两横”的交通网络,向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辐射延伸。
根据规划,大兴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预计到2022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500万人次。到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达7200万人次,远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以上的需求。
那么,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兴机场,能否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以往的节奏。”大兴机场运行管理部业务经理杨宇表示,2020年上半年业务量远低于预期,2020年下半年实现逆势上扬。2020年全年大兴机场实现旅客量1609.14万人次,排名中国机场第17位。
他介绍,大兴机场从投运至今,已历经4次航班换季、5次大规模航班转场。航班量从最初每天134班次增至目前每天980班次,预计下个航季(今年10月31日起)浮动计划航班量将达到每天1050班次。
“随着航空市场逐步回暖,单日客流量不断创造新高。”杨宇表示,目前日均运送旅客超过11万人次,已制定了详尽的方案准备迎接“五一”假期的大客流,而“安康出行”——安全、快捷、顺畅、健康的出行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特征。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兴机场卫星楼、机场二期的规划正在进行中。
“大兴机场承载着民航人建设民航强国的初心,承载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动力源使命,承载着人民对更加安全、便捷、绿色出行的追求。”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曾如是说。
英国《卫报》将大兴机场列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在杜晓鸣看来,新的奇迹正逐步上演。特别是北京市与河北省共建的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陆续挂牌,大兴机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面高悬在航站楼中央的五星红旗,迎来送往四面八方的旅客,也将见证“凤凰”展翅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新奇迹,见证中国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