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遮住光,照亮心——一家“黑暗餐厅”的冒险
作者 李晗雪
当你又一次漫不经心坐到餐桌前,拿起碗筷,一边瞄手机或平板屏幕一边挑拣食物,能否想象若突然失去一切光亮,习以为常的吃饭,该如何进行?
在北京西单这家“黑暗餐厅”,顾客就将体验这样的就餐环境——不是浪漫暧昧的昏暗,而是模仿盲人视觉的漆黑。用餐前,必须先寄存手机等一切发光物品,然后将手搭在视障服务生肩头,接受“导盲”服务。
穿过微光适应区的门帘,许多顾客在黑暗就餐区头一次真正明白“伸手不见五指”,随即迈不开大步。待紧跟服务生指引、求救般摸着桌沿坐下,就可正式开始探索“黑暗中用餐”。第一步,是摸到自己的餐具。
“有些客人出来后,要画一画他吃到了什么。”店主于爽向中新社记者分享,很多客人留言,“吃了一顿饭,才知道看得见就是幸福”。
于爽本是外科医生。1999年,她突然遭遇单眼视网膜脱落,幸而经治疗复明。但那段时期的害怕、不便对她冲击很深,她希望为视障群体做些什么。2010年,机缘巧合下,她开了这家“黑暗餐厅”。
于爽说,“黑暗餐厅”的设计初衷,就是让视障人士在平权环境下工作。在黑暗中,视力健全的人是无助、不适应的,视障人士却“轻车熟路”。这些常常需要他人帮助的人,在这里,可以帮助别人。迄今,已有80多位盲人和低视力人士在此工作过。
因为强调“平权”而非“慈善”,餐厅并不主动告知客人员工有身体残障。每每有客人疑惑服务生们为何能在漆黑中健步如飞,于爽就笑答店员都有特异功能,因此特别难招。
餐厅厚厚几册留言本里,记录了客人们各式各样的用餐体会。有人写自己偷吃了同桌的牛排,有妈妈鼓励孩子不要害怕……更特别的,是同样有身体残障的顾客的体验。曾有一位视障小伙子带母亲来餐厅。用完餐,小伙子的母亲告诉于爽,她很震撼,儿子30多年看不见,她却从未想过在家里关上所有的灯,吃一顿饭。“在你这里,我才明白儿子生活的真正滋味。”
还曾有一个听障的女孩,走出黑暗区后兴奋得跳起来,因为一下子觉得拥有视力是那么了不起。而提供服务的视障员工则感到,自己还能听见美妙的音乐,已非常幸运。
于每个客人,黑暗中就餐都是一次不同的冒险。而那些生平特殊的员工,也在这里经历了他们人生的冒险。
店里高大帅气、穿梭自如的大男孩,是餐厅的盲人钢琴师——周昊雨。昊雨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钢琴调律和声乐。他说,很多人默认盲人只能去做盲人按摩,但他的梦想是成为美声歌唱家。
昊雨演奏钢琴时,常常引来好些女孩“围观”。但于爽说,昊雨来应聘时,最拿手的乐器不是钢琴,而是二胡,后者不太适合餐厅的氛围。为了留在餐厅,昊雨又苦练了钢琴,这是她多年后才知道的。
在餐厅和许多热心客人支持下,昊雨现在还做起线上直播,并收了几个声乐徒弟,也会出外演出、给钢琴调律。只要他在餐厅,就处处能听到他明亮的歌声。
2018年起,餐厅开始接收有其他身体残障的员工。那年,传旺来到餐厅后厨。这个眉毛浓黑的小伙子幼年被高压充气泵严重喷伤,一度是社会新闻的焦点。于爽回忆,传旺刚来时“像只小病猫”,别说自信,连正常交流都有困难。餐厅的老厨师长还曾因为他损容的面貌离职。但于爽坚决留下了传旺。
如今传旺已是店里的主厨。不久前传旺生日时,于爽欣慰地听到他豪气地跟大家说:“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学呗!”
餐厅里个子瘦瘦、动作小心的短发女孩心雨,经于爽介绍,才知她有智力障碍。采访时,她向记者展示了最近大家齐力制作的曲奇饼干。疫情下,餐厅生意冷清,有时单日零流水,外卖饼干是新想到的救急办法。心雨自己一块也舍不得吃。
于爽更舍不得关掉餐厅。她说,12年前开餐厅的时候,只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但这个意义还是“空”的。12年来餐厅里的员工、客人和所有的故事赋予了餐厅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竭尽全力地保住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