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打好组合拳,让农民工不再忧“薪”
被踢皮球,被抢手机,又白跑了一天……这是日前发生在河南郑州某建筑工地上的一幕。据报道,来自河南、湖北的200余名农民工从2016年开始到郑州该工地打工,工资至今未结清。最近,部分农民工前去讨薪,却遭遇“踢皮球”。记者用手机记录讨薪过程时,工作人员一把抢过手机,勒令删除视频(据1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但这些年,拖欠农民工工资却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症。针对欠薪现象,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加以整治,近两年更是重拳频出,剑指欠薪顽症:2019年,国务院颁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被纳入法治化轨道;2019年,住建部会同人社部制定《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到2020年11月17日,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入库项目26.84万个,入库建筑企业34.88万个,入库人数2759.47万人,对根治欠薪工作形成有力支撑;2020年12月14日,国务院新闻客户端、人社部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对欠薪线索处理情况全程监督,确保欠薪问题得到及时解决;2020年12月25日,人社部会同最高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防止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资金和工资保证金被查封、冻结或者划拨有关工作的通知》,防止农民工工资专用资金被查封。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为0.37%,为5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系列的有力举措,虽使欠薪高发态势得到遏制,但并未彻底根治农民工讨薪难顽症。每到岁末年初,类似河南郑州某工地的“剧情”,仍不时重复上演。2021年1月8日人社部公布了2020年第四批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件,10家公司恶意欠薪,目前均被人社部门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另外,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上的30家企业,欠薪均超过百万。其中威乐建设集团公司欠薪数额最大,共拖欠715名劳动者劳动报酬1372万元,令人触目惊心!
治理农民工“讨薪难”,并不缺乏制度和文件,法规政策、诉求渠道、处置机制等,该有的基本都有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层层压实责任,许多好的政策措施“落空”了。因此,破解欠薪难题,要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打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实行常态化监督管理,提醒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好有关政策法规,使其劳动用工行为全天候处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让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要落实政府属地责任,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健全欠薪线索反映平台,让农民工有地方去“说理”;加大排查化解力度,对重大欠薪风险隐患发现一起,及时跟进化解一起;依法打击欠薪违法行为,通过黑名单管理、欠薪入罪等手段,实施司法联合惩戒,使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
如何对待农民工,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准,考验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治理能力。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能否按时足额拿到应得的劳动报酬,是每一位农民工最牵挂的事儿。为农民工“护薪”,向欠薪者“亮剑”,需要社会各方,携起手来,同向发力,综合施策,打好根治欠薪的组合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杜绝恶意欠薪,让农民工兄弟不再忧“薪”,使他们真正实现体面劳动、生活得更有尊严。(何应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