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里的“软件”发展起来——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调查
□ 本报记者 杨阳腾
在深圳市对口支援下,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近年来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已有资源;将生态旅游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智慧输送;大力推进馕产业园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实现“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亮点”,各类业态蓬勃发展,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成为富民兴疆的一个缩影。
在新疆喀什市,有一个久负盛名的“红色稻乡”——帕哈太克里乡(以下简称“帕乡”)。近年来,在广东深圳市对口支援下,帕乡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各类业态蓬勃发展,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深圳援疆10年来,‘硬件’部分如基础设施,已陆续得到完善。现在的发展重心就是‘软件’部分,要在产业上下大功夫。帕乡可以说是富民兴疆的一个缩影,已经迈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新道路。”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杨春生说。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实地采访了帕乡,去看看这里如何探索富民兴疆的新路子。
特色产品走出去
帕乡位于喀什市东北部,绿地覆盖率达90%,是喀什市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当地人的日常主食“馕”是新疆的一种烤制面饼,工艺独特、口味鲜明。
记者驱车来到帕乡万亩稻田的不远处,一座方形单体建筑外墙上“天下第一馕”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由深圳援建的馕文化产业园。在这里,当地老百姓司空见惯的馕正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插上产业和文化旅游的翅膀,从帕乡走向各地餐桌。
记者看到,馕文化产业园设有馕历史文化展现区、生产加工区、品尝体验区、餐饮演艺区、电子商务区、产品研发区6大区域。“馕文化产业园占地90亩,于2020年5月投入运营,按照‘产业+旅游+文化’发展模式,以解决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现已投资1.13亿元。”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吕元红向记者介绍,生产加工区建设有A、B两大区域。A区面积为3800平方米,有4个玻璃展示大厅;B区面积为4000平方米,已有南达乳业、深喀农业等多家企业入驻,日均生产馕30万个,可直接带动2000余名产业工人就近就地就业。
“这里的工人基本工资一年不低于2.5万元,还有绩效奖金。有的打馕师傅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吕元红说。
为提升当地群众就业技能,馕文化产业园还兼作打馕技术培训基地,开办技术培训班。馕产业园打馕技术培训片区三片区负责人马衣努尔·阿布都热依木告诉记者,“我们这里通过‘1+2’即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的模式,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周期为45天至60天,已有数百人结业”。
努尔买买提·霍加艾买提是帕乡6村村民,也是打馕技术培训结业学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我28岁了,在这里学习打馕不仅掌握了一门新技术,还与喀什深喀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很感谢有这个学习机会”。
香飘四溢的馕如何销往各地?在产业园的电子商务区内,一场“网红带货”直播正酣。“我们的‘喀什列巴’产品是京东全网销售冠军。”喀什供销亿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路烨涛告诉记者,“以往,喀什当地产品相对单一。为此,我们引进俄罗斯列巴制作工艺,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喀什列巴,并配套推出了杏酱、沙棘汁等产品,打造了‘果仁食客’品牌。通过挖掘市场需求,我们已研发出50多种产品,通过线上推广等销售模式,形成了良好市场口碑与效应。”
吕元红表示,将充分发挥喀什味道馕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统一标准,构建市乡村三级生产体系,提升馕产品质量;未来还将投入6000万元建立专业化研发团队,创新制作工艺,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不同口味的系列馕产品,推动馕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特色农业助增收
“帕乡生态环境非常好。因此,我们全部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标准体系,同时配套实施立体农业种养模式,在稻田间的水渠里配套养殖鸭、鹅、鱼、虾,以提高土地经济利用价值。”雷涛是深圳援疆企业——新疆优果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告诉记者,稻田养鸭是稻田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有效降低稻米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加稻米产量、提高稻米品质。
近年来,深圳在帕乡规划了万亩精品水稻生态园,着力打造“稻乡渔歌”生态项目。自2019年底项目启动以来,优果汇公司将稻田文化经济与企业精细化运营有机整合,已投入改造资金4000万元,在帕乡等7个乡镇建立稻米种植基地。未来,这里将打造成集观赏、考察、娱乐、餐饮、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我们还通过区域化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升土地收益,预计稻米产量可由农户自营的每亩350公斤提高至每亩500公斤。”雷涛说。
在“稻乡渔歌”不远处,帕乡3村乡村车间正在繁忙作业中。只见一名工人熟练地将核桃放入轧碎机,一手紧握操作杆,一个个核桃利索地裂了壳。分拣流水线上,工人们则小心翼翼地将核桃仁轻轻剥出……这里是由光华现代农业投资建设的核桃初加工车间,工人们在核桃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破壳、拣仁、分装、称重,各尽其责。该车间自2018年3月建成以来,年产核桃达500吨,业务繁忙时,人员最多达106人。
“2018年我就过来工作了,此后家里陆续添置了洗衣机、冰箱,还买了新的电动车,日子越来越好。”车间班长布阿提柯木·买买提笑着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的努尔古丽·吐尔地也高兴地说,“以前没有技术,生活贫困。现在有了车间,让我学到了核桃加工技术,不仅顺利脱贫,家庭年收入也有六七万元”。
“目前,我们已在喀什当地建设核桃初加工车间和深加工工厂各一座,可生产从核桃油、核桃粉到核桃休闲食品等全链条核桃产品,2020年的销售额达3000万元。”光华农业总经理李聪方说。
据悉,深圳近年来在帕乡安排项目资金4100万元协助引进深圳援疆企业,新疆优果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喀什光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
生态旅游创品牌
在帕乡6村,记者漫步其中,村道整洁如新,村中小河蜿蜒,干净的农家小院与村间的小桥流水交汇相融,一派恬静悠然的乡村田园风光。
“这里地处克孜河与天南维其克河两河之间,水资源丰富、生态宜人,具有打造水乡优美景观的先天条件。基于此,帕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寻找乡愁、记忆乡愁’的建设思路,通过水系、泉眼、稻田、绿道等现有资源,将全村有机串联,全力打造‘稻乡泉村’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帕乡党委书记王荣海告诉记者,村中以四季为灵感,分别打造“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区域。景区打造过程中,坚持与乡村振兴、村容村貌整治、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每个主题广场按照二十四节气立有6根“节气柱”。春广场寓意着“春耕的希望”,夏广场代表着“夏耘的辛劳”,秋广场代表了“秋收的喜悦”,冬广场则蕴藏着“冬藏的丰裕”。
“24根节气柱上的题字均由来自深圳、上海、广东、山东援疆省市的知名书法家免费题字,‘稻乡泉村’的打造得益于援疆省市倾情帮助。”王荣海表示,这24根柱子都是建设安居房时拆除危旧房回收的,立在景区既体现了破旧立新安居富民成果,又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如今,6村“稻乡泉村”的品牌已逐步打响,区域吸引力日益增强。2020年“五一”期间,“稻乡泉村”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营业额达23万余元。
来自上海的邝沛琼正是看中了这里优美宜人的田园景象,于2019年9月来此开了一家“缸缸好”农家乐餐厅,已经成为村中网红打卡地。她告诉记者:“我出生在喀什,母亲曾是来新疆的上海知青,2003年才跟随家人返回上海。这些年,喀什经济发展快速,机会也很多。尤其是帕乡人杰地灵,当地的驼奶、牛奶、大米都很好吃,我对这里一见倾心,陆续投了16万元开了这家农家乐。现在村里旅游业慢慢发展起来了,餐厅生意不错,大家工资也涨了。”
王荣海告诉记者,为逐步丰富和打造旅游业态,景区正逐步实施“管理公司+合作社+农户”三级运营模式,由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制定价格、安全、分量标准,规范化管理运行;合作社担任管理公司物业,发挥桥梁作用。